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青海日报]依法履职 忠诚尽责 共绘乡村全面振兴宏伟蓝图
——省人大农牧委员会开展全省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综述

日期:2025-02-20
字体:【 打印本页

省人大农牧委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调研青稞育种产业发展情况。

省人大农牧委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产业调研。

省人大农牧委在海东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

省人大农牧委赴海东市乐都区开展青绣产业调研。省人大农牧委供图

记者 乔 欣  通讯员 农牧委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着眼青海战略需求,紧扣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4年,为做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专项报告的准备工作,省人大农牧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对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

以法治之力护航“三农” 筑牢乡村振兴发展之基

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以法治保障护航乡村振兴的担当责任,在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高标准制定出台了《青海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体现“三农”所需,体现民之所呼,体现青海特色,在解决乡村振兴全局性、体制性、长期性堵点和难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专题调研中,调研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青海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先后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东市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我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

调研组了解到,2024年全省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严格落实省级领导联县包村制度,42名省级领导联系39个脱贫县和42个重点村,手把手、面对面与基层群众一起谋发展、促落实、抓整改。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8002户65605人,消除风险6056户23883人,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举措。同时,通过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实现了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的转变,农牧区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医保参保工作稳步推进,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以监督之举赋能“三农”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省人大常委会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主动担当,以执法检查作为推动法律贯彻实施、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种业振兴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对全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保障农民用上“放心种”,推进农业稳产增产。

在种子法执法检查的基础上,调研组持续关注我省粮食安全保障情况,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状况,深入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下王家村、瞿昙镇魏家村、洪水镇袁家庄村、寿乐镇薛家庄村,实地调研大白菜丰收、肉牛养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香菜种植情况;深入黄南州同仁市扎毛乡玛什当村、曲库乎乡多哇温泉观摩休闲农业基地、黄乃亥乡日秀玛村饲草种植基地和群吾村犏牛养殖基地、保安镇金黄果蛋禽养殖基地实地调研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组了解到,我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提升稳粮保供保障能力,“非粮化”整治23.3万亩,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8.64万亩,同时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871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2.5万亩。在特色产业帮扶方面,结合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大力发展牦牛、藏羊、冷水鱼、枸杞、藜麦等特色产业,累计创建了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7个,实施944个产业项目,带动了39.07万农牧民实现增收。通过加大冷凉蔬菜产业投入,打造了一批蔬菜区域品牌,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近67万亩,产量达156万吨,输出数量持续稳定增加。

以代表之能聚力“三农” 助推乡村振兴迈上新阶

人大代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履职建言作用,针对涉农代表熟悉“三农”、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综合考虑个人专业特长和履职热情,融合省人大农牧委员会特色品牌——“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省人大农牧委积极动员涉农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在一线开展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乡村振兴工作紧跟国家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全省上下奋力推进,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置身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任务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实际需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乡村治理文化赋能有待进一步发力等。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省人大农牧委员会关于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调研报告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以上要求,并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加强农畜产品物流园建设,加大产业帮扶跟踪指导;要强化人才保障,夯实振兴基础,妥善解决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提升农牧民素质,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要突出输造并举,增强内生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牧民权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要注重建治结合,提升治理水平,突出价值观引领,强化网络监管,发挥好地方性法律法规服务“三农”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乡村振兴重在振兴、贵在坚持,需要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省人大农牧委将继续牢记职责使命,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着力团结农牧民群众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奔赴新时代新征程中、在着力推动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在着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中贡献更多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