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处三江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做好环境工作不仅事关青海的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好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环保世纪行作为人大开展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于一体的工作平台,自1996年在我省开展以来,围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不断传播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了一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解决,在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开展环保世纪行的基本情况
按照全国人大环资委和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的安排部署,1996年,原省人大农环委成立了环保世纪行领导小组,从而拉开了我省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序幕。此项活动由原省人大农环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局、省广播电视局等13个单位共同参与,至今已连续开展了十五年。1998年,为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和活动主题,结合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的实际,青海环保世纪行更名为江河源环保世纪行。2008年4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主任会议专题研究了环保世纪行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情况,并做出了进一步加强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教育活动的决定。为做好此项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和原农环委每年都将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列为重要工作日程,委员会领导自始至终亲自参加,围绕“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宣传主题,结合省情实际,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年度宣传计划和采访报道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先后围绕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三江源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等环保重点工作,以“保护生命之水”、“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珍惜每一寸土地”、“搞好水土保持,保护三江之水”、“保护三江源生态”等为主题开展了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青海日报、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等主要省垣媒体为主力,相对稳定的记者队伍,为增强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宣传效果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了弘扬先进,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媒体记者参与宣传活动的积极性,从1996年起开展了“环境好新闻”评选活动,并结合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工作,编辑出版了1996年至2006年共80万字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优秀作品集》(上下册)、《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优秀作品集(2006—2008年度)》、《江河源环保世纪行(2009年)》,为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积累了资料和经验。经过15年的探索和发展,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已经成为我省生态宣传的一大品牌和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个亮点。
二、环保世纪行活动取得的成绩
(一)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始终把扩大宣传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场合不失时机地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环保世纪行变成了宣传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过程,变成了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和以实际行动落实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过程。在采访报道活动中,记者们始终注意选择有力度的宣传角度,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宣传报道,反映民意,体察民情,宣传法律法规。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把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2009年省委十一届六次会议上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这都体现出我省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近年来,我省通过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和环保世纪行宣教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在招商引资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工作程序,控制污染项目,改变了过去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环境影响的倾向。企业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树立了环保也是效益的理念,加大了治污投入。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也有了明显提高,更加关心身边的环境,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能进行反映和检举,这一切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舆论基础。
(二)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湟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域内集中了全省59.8%的人口,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湟水流域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推动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青海环保世纪行开始之年就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上,随后又从1998年开始,连续4年对湟水污染问题开展了持续跟踪回访,多次组织新闻采访团对湟水流域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做了集中、客观的报道,引起了沿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专题汇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同志对此专门作了批示,原省长宋秀岩同志对湟水流域的环境保护情况也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环保世纪行活动几年来的连续跟踪监督和宣传呼吁下,沿湟各级政府对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平安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行,使湟水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有效遏制了湟水水质的恶化,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2.推进了以青海湖为核心的环湖生态综合治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开垦草原、超载放牧、滥采乱挖原生植被、任意截流青海湖的补给水及乱捕滥猎等行为,导致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湖水水位急剧下降,湖面不断萎缩,青海裸鲤濒临灭绝,环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2002年6月,根据“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主题,环保世纪行活动与代表视察活动相结合,围绕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集中的采访报道,并就环湖地区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向常委会作了报告。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环湖生态环境的了解,引起了环湖各级政府对青海湖生态保护的重视,而且为我省制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起到了调查研究和前期舆论准备作用,推动了青海湖生态立法工作,该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随后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对青海湖裸鲤保护进行了持续关注,对青海湖禁渔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向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建议。2008年,结合《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就发现的青海湖周边河道建坝阻水影响产卵亲鱼回游问题,向省政府提出了建议。环保世纪行活动连续多年对青海湖生态的关注,引起省委、省政府对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2004年组织中科院7位院士对青海湖流域进行了科学考察,组织省发改委、农牧厅、水利厅、建设厅、环保局等部门,开展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与申报工作,并于2008年6月份正式启动实施,规划总投资达15.67亿元。同时省政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落实并启动了总投资5.42亿元人民币的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日元贷款项目。这两个规划项目的实施,为贯彻落实条例、促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基础。2010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又视察采访了环湖地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情况表明,环湖地区生态环境已得到了有效保护,总体上遏制了环湖生态进一步恶化的势头,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
3.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明显改善。我省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极易造成环境破坏,短期内难以得到恢复。这几年正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水电站、城镇建设、开采矿藏资源、交通设施建设等工程大量开工实施,由此而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为此,2001年,我们以“搞好水土保持,再造秀美山川”的为主题开展了活动,并配合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采访团深入长江源头对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宣传报道。2005年,又以“搞好水土保持,保护三江之水”为主题,结合水土保持法执法检查开展了活动。对乐化(乐都—化隆)公路施工中乱挖乱弃废渣、大通河水电开发中乱弃废渣等违反水土保持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点名批评。对此,省政府主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严格依法整改。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局、林业局等部门及时提出了整改措施,由青海威远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和省公路局共同实施乐化公路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此项工程历时三年,投资1596万元,于2008年6月30日全面完工。2010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继续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组织采访团赴祁连、门源、互助等县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水电开发、矿产开采及其它项目建设过程中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了视察采访活动。通过江河源环保世纪行连续多年的关注,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中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和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施工建设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明显减少。
4.促进了遗留铬渣污染治理工作。1998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对海北化工厂铬渣污染问题进行了集中批评报道,引起了海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力量将堆存多年的近万吨铬渣全部清运到专用废渣场。2000年,青海星火铬盐厂投资150多万元建了可容纳15万吨的专用渣场,由于渣场位于南北山绿化范围之内,有关部门坚决不让载渣车辆通过,致使渣场不能启用搁置达一年之久,5000多吨属国家危险废物控制的含铬废渣只能存放在无任何环保设施的临时中转站,对几百米之外的湟水及周围环境构成严重污染隐患。对此,环保行记者纷纷在媒体上呼吁,经西宁市政府协调后,启用了专用渣场,为企业解决了一大难题,废渣污染得到消除。2010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组织记者采访团赴中环瑞彩有限公司实地查看了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处置情况,通过采访了解到,投资5649万元的青海中星化工公司及原鑫飞化工公司铬渣处置项目于2009年11月建成实施,已完成3.3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置;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综合治理项目于2010年获得国家批复,并已完成七一路延长段2.5万吨铬渣湿法处置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稳妥、彻底地解决铬渣污染问题提供了保障。
5.促进了一批环保违法事件的解决。舆论监督是促进环保难点事件解决的重要手段,在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过程中,我们对发现的违法事件紧抓不放,充分发挥媒体力量,进行专题报道,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1985年至1999年,黄南州尖扎县冬果林场屡遭化隆县哇家滩村村民的集体盗伐,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有效制止。1999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发现了此事并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省政府和省林业局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林业局及森林公安局组织了专项斗争,使犯罪嫌疑人得以刑事处理,并处罚了连带责任人,有效地遏止了破坏行为。同年,环保世纪行还多次组织代表和记者对南川河西宁区段重要防洪河道中修建的违法建筑“麒麟舫”堵塞防洪河道,给西宁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严重违法事件进行了视察、采访活动,并先后两次听取了省水利厅关于“麒麟舫”违法建筑执法情况的汇报。通过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促使西宁市政府于2000年6月下达了拆除令,解除了这一威胁西宁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之患。1998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西宁市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殖基地污水污染湟水事件进行了曝光,并对该公司抵制环保执法,无视环保法规,拒绝实施废水治理项目的情况进行了跟踪采访,引起西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终于使该问题在2009年得到了彻底解决。
三、开展环保世纪行的几点经验
(一)领导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新闻单位积极配合,是搞好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前提。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从筹备到具体实施,自始至终受到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将此项活动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每次活动期间,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就搞好此项活动作出具体指示,为环保行记者团出行进行动员和送行。委员会领导亲自领队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并和大家一起共同商讨处理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激发了记者们的工作积极性。各主办单位对此项活动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出人出力,积极参与。省财政厅拨出专款,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各新闻单位对此项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配合,不仅派出得力记者参加,而且对记者发回的稿件留出版面或播出时间,及时刊登或播出,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的。
(二)环保世纪行与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相结合,是搞好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了促进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问题的解决,提高活动实效,我们将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与常委会开展的有关水资源、水土保持、耕地、草原保护、生态环境、环保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报道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及环境现状,唤起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将执法检查情况向常委会会议作出报告,经会议审议,形成审议意见,转交政府办理,不仅提高了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和忧患意识,又宣传了法律法规;既加大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力度,扩大了执法检查的效果,又丰富了环保世纪行的内容,壮大了世纪行的声威,使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相得益彰。
(三)集中采访与分散采访相结合,是搞好环保世纪行最有效的宣传形式。由于经费有限,人力不足,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除常年进行分散采访活动外,集中采访活动每年只能安排10—20天。为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行活动,一方面每年组织记者团有重点地进行集中采访,发挥集中采访的优势,挖掘出一批典型经验和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当接到群众反映污染问题或记者发现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时,立即组织部分记者采取分散采访的形式,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为了鼓励更多的记者参与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年终评选好新闻奖时,将非“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人员采写的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稿件也纳入评奖范围,从而扩大了“环保世纪行”活动的覆盖面。
(四)坚持正面报道为主,适当曝光为辅的原则,是搞好环保世纪行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宣传口径上,始终注意把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看到党和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策和坚持不懈抓环保的决心,增强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治理污染的信心,同时,指出解决治理环境污染的途径和办法。通过具体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以案讲法,广泛深入宣传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和国策意识。对于有能力解决而又不积极解决的,除建议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依法给予处理外,还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批评,跟踪监督,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回顾十五年来的工作,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已逐步迈入了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参加环保宣传的队伍日趋壮大,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深刻,走出了一条将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成功之路。目前,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工作已由新成立的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承担,这标志着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一个阶段的结束,即将迈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相信,江河源环保世纪行的各项工作将会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再接再厉,开拓创新,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省人大农牧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