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青海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的审查报告

日期:2004-02-10
字体:【 打印本页

大会主席团:

    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罗朝阳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青海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代表团进行了审议。省人大财经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结合会前初审情况对计划草案和报告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03年,省人民政府在省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期目标。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影响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农牧业基础依然薄弱,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进程慢、带动作用不强,农牧民增收缓慢;建设项目储备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滞后。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财经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4年计划草案是可行的,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积极稳妥,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实际。建议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罗朝阳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青海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省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世纪初“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为此,财经委员会建议:

(一)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统一。要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全面提升我省综合经济实力。

(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持续增长。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总量。要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切实抓好项目工作,充实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能增加财源、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就业的大中型项目储备,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重视项目管理,加大项目稽查力度,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优势农畜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拉长农牧业产业链,增加优势农畜产品附加值。重视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优化农牧民外出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巩固农牧区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进程。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重视和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扩散能力和人口、产业的聚集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就业压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