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问题说明及名词解释

日期:2013-11-22
字体:【 打印本页

为了便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对《报告》中未详尽表述的部分重要经济指标、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涉及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以及一些较为抽象的术语、概念等,作一具体说明。

  一、相关问题补充说明

  ()关于2012年八方面实事完成情况的说明

  1、教育。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69%,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湟中县职校等4所中职学校列入第三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高校10个重点学科、11个重点实验室。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200元,并将2007年以来的新增寄宿生全部纳入补助范围。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44.23万人。

  2、就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次),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3.4%。三大工业园区企业新招用工7928人,完成培训6555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7%

  3、社会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资251元。60岁以上农村和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月人均55元提高到85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人均300元提高到400元。城镇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支付比例平均由80%提高到85%,最高支付限额由22万元提高到25万元。工伤保险待遇月伤残津贴增加384元。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启动。

  4、文化惠民。农家书屋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4.1%96.3%。省体育中心基本建成。

  5、医疗卫生。州、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康福家行动”惠及81.1万户、241.8万人。

  6、城乡居民住房。安排实施了城镇保障性住房3.54万套、农村奖励性住房6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2.5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1.46万户,实施草原新帐篷行动1万户。

  7、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8310公里,建成桥梁301座。解决了2800户、1.2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海西州冷湖、茫崖两个行委实现大电网覆盖。藏区集中供暖工程实现全覆盖。

  8、扶贫攻坚。实施易地搬迁扶贫1.4万户,整村推进项目7.32万户,减少贫困人口24.2万人。

  (二)关于过去五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情况的补充说明(对《报告》中未点到的项目进展情况作一补充说明)

  1、公路:建成平安至阿岱、西宁西过境、共和至茶卡、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和阿岱至同仁、湟中至贵德、格尔木至老茫崖等重点交通项目,69.8%的行政村实施了村道硬化工程。

  2、铁路:兰青铁路二线全面建成,全省首条地方铁路柴达尔至木里铁路建成投运,锡铁山至北霍布逊铁路开工建设。五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211公里。

  3、航空:玉树机场建成投运,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进度加快。西宁至香港实现直航,新增5个通航城市。

  4、能源:康扬、苏只、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和宁北火电厂建成投产,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35万千瓦,较2007年增长80.3%750千伏西宁至格尔木输变电、330千伏甘森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5、水利:引大济湟二、三期工程,公伯峡、李家峡、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扎毛、下湾水库等水利骨干工程稳步推进,文祖口、日干、卡加水库等水源工程开工建设。累计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2万亩。建成各类供水工程504项,全省新增供水能力6亿立方米。

  (三)关于过去五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具体说明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闯出了新路。累计完成确权发证面积3238.9万亩,带动了公益林管护和植树造林投资机制的创新。

  2、省州县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落实了“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重点、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严控机构编制”的任务,建立了基本符合省情的政府机构框架和职能有机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3、金融改革创新亮点纷呈。成立了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引进交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18家,青海银行增资扩股、农商行改制加快推进,成功发行50亿元保障房私募债,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首期募集100亿元,金融租赁等创新工具推动青海地方航空业快速发展,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由2007年末的1093亿元、873亿元增至3528亿元和2792亿元,分别增长222.9%219.7%;近三年直接融资达到373.5亿元,比2009年增长22倍。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大幅提高了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实现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建立药物和一般医用耗材集中统一招采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和经费补偿新机制以及公立医院“四个分开”管理体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新模式,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比例由改革前的45%下降到目前的27.7%

  5、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文艺院团、文化综合执法、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等八项改革已基本到位。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转企改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

  6、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居住证管理和蓝印户口制度不断完善,三年累计有37.3万农牧民转为城镇户籍。

  7、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我省从草畜平衡补偿、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场日常管护、培训转移劳动力、扶持发展农牧区后续产业、给予农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对中职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推动异地办学等十几个方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2012年,全省共下达补偿资金4.6亿元,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20.1亿元。

  8、矿产资源勘探和配置改革促进了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我省积极创新地勘工作机制,实施矿业权清理、矿业权招拍挂、地勘项目合同管理、整装勘查以及组建省矿业权交易中心等措施,形成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格局,为打造全国矿产资源战略要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9、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为进一步增加民生投入,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我省探索实行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即通过改变投入方式、组织行为等举措,把政府相关项目补贴和补助资金依据统计法及相关规定,转化成了群众收入,建立长效机制,合理引导消费。此项改革实施以来,推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

  10、中国驰名商标总数成倍增加。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28个,五年实现翻两番。

  (四)关于过去五年民生改善情况的补充说明

  1、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保持在西部较低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2、社会保障工作。职工养老金水平、新农保覆盖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等民生指标走在西部或全国前列。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2049元,居全国第四位;新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居西部前列。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实行省级调剂金制度,基金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低保实现制度全覆盖,低保补差标准走在了西部前列,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

   3、扶贫开发工作。在190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受益贫困户35.11万、贫困人口155.11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85个,安置贫困群众2.74万户、11.9万人。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170元提高到2011年的4068元。

  4、教育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9.7%。青海大学进入“211工程”行列。全省高校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零的突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7万人,比2007年增长40.8%。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由2007年的33.7%上升为42.8%

  5、医疗卫生工作。人均卫生费用达到1672元(全国1490元)。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8.3%,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00元(全国3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8%(全国74.8%)。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由人均300元提高到400元,城镇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支付比例平均由80%提高到85%。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价平均降幅达49.45%。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培训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万余人(次),村医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5万元(全国1.1万元)。人均公共卫生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全国25.7元),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全国13 类)。

  6、人口计生工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惠及28万户农牧民家庭,占农牧民总户数的34%。增加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补助金、提高农牧民家庭少生快富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等举措走在西部前列。人口发展迈入持续适度稳定的新阶段。

  7、科技工作。共取得科技成果1304件,其中1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9个,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由2007年在全国排第26位上升到第22位。

  8、文化体育工作。覆盖全省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园区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4.1%96.3%,分别较2007年底提高6.142.83个百分点。环湖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等国际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我省藏族运动员切阳什姐在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比赛中勇摘铜牌,同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和全国纪录。

  9、住房建设。城镇住房情况:实际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7.65万套,竣工15.83万套,分配入住11.24万套。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31%,住房保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7年末的18.6平方米提高到26平方米。农牧区住房建设情况: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21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36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8.73万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从2007年末的19.3平方米提高到30.9平方米。

  (五)关于历史遗留铬渣污染治理情况。铬渣是重金属类污染物,属于国家明确界定的危险废物。我省原有历史遗留铬渣57.84万吨,全部分布于湟水流域(其中西宁市堆存54.24万吨、占总量的93.8%),由于堆放时间久远,已成为影响西宁市及湟水流域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污染隐患。20107月,总投资3.44亿元的铬渣治理项目启动,经过多方面努力、综合施策,截止201212月,我省提前一年完成了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任务,解除了重大环境风险和隐患。

  (六)关于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2009年以来,我省实施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91亿元,整治排污口730个、新建配套管网239公里,新建12座污水处理厂,清理沿岸建筑、生活垃圾2.14万方,河道淤泥12.5万方,关停河道采洗砂场305家。目前,湟水流域西宁段以上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西宁、海东段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标准,全流域水质达到国家水环境控制标准。

     (七)关于提高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2013年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0亿元。涉及7大类135个重点项目,其中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到29%。除报告中已列项目之外,推进的重点项目还有: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开工德令哈至旺尕秀地方铁路,建成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工程并全线通车。公路方面,开工德令哈至香日德、花石峡至久治等高速公路,加快西宁南绕城、茶卡至格尔木、国道214共和至玉树(结古)等高速公路建设。机场方面,加快推进果洛、花土沟机场建设,建成曹家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和德令哈机场,争取年内投运,同时做好格尔木机场改扩建、青海湖等机场前期工作。能源和电网方面,抓好羊曲水电站、西宁热电联产、西宁火电厂项目建设,推进750千伏青新联网、330千伏玉树联网等主干电网建设,加快鱼卡、江仓等煤矿矿井建设。水利方面,统筹实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拉西瓦灌渠等重大水利项目,开工建设马什格羊、大华水库、蓄积峡水利枢纽。同时,加快格尔木至库尔勒、西宁至成都铁路等379个重大后续项目的谋划和前期工作,支撑青海未来5-10年投资高速增长。加快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完成地质勘查投资35亿元。继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煤炭、金铜铅锌铁和钾等重要资源的勘探力度,加快可燃冰勘探步伐,推动油页岩开发利用,切实提高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

   (八)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目前,我省城镇化不仅整体水平低于全国,而且省内差异很大。为此,我们把推进城镇化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2013年力争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重点是启动西宁新区和格尔木新区建设,完善优化西宁海湖新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推进海东撤地设市、玉树撤县设市。推动大通、冷湖、茫崖、大柴旦等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海西20个村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建设,全面加快西海等20个精品小城镇建设,完成2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二、相关名词解释

  1、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

  2、“两新”和“三区”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握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向“十二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两新”,即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努力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三区”,即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3、十大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十一五”以来,我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对农牧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确定了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毛绒和饲草料产业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

  4、十大特色工业产业体系:“十一五”以来,我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把握低碳、循环、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钢铁、轻工纺织和生物产业十大特色工业产业。

  5、十大服务业产业体系:“十一五”以来,我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确定了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务会展十大服务业产业,成为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6、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年,我国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而部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全面推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制度平台,立足国内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力争用8-10年时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7、“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我省于2011年启动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主要是整合农牧区各类住房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实施整村推进。“千村”指每年安排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房和生态移民、易地搬迁、迁村并点等各类住房建设的村庄。“百村”是在“千村”基础上,实行整村推进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村庄,做到以点带面、分类实施。

  8、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20128月启动,总投资48.16亿元,其中中小学教学及生活用房建设投资29.8亿元,装备达标建设投资18.36亿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使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长期保留的乡镇以上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达到《青海省标准化中小学校办学标准》,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硬件达标、软件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质量合格的标准化中小学,从整体上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9、“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省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三江源地区实行“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即由财政安排经费,在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的同时,对学前一年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费用给予适当补助。自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将在全省范围推进实施“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0、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我省立足高原地域文化特色,围绕建设文化名省,“十二五”时期着力实施的重点文化工程,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惠民推进工程、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文化园区建设工程、文化市场建设工程、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文化开放交流工程和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11、“四化”同步发展: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2、绿色发展指数:是反映一个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经济增长绿化度,包括单位GDP能耗、非化石类产品消费所占能源比重等;二是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包括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森林覆盖率等;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

  13、逆周期调节:又称反周期调节,就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经济低迷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需求、提振经济;待经济回暖并出现高涨苗头时,为了抑制泡沫就采用收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出现过热。

  14、中小微企业:目前,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对16个行业结合各自行业特点,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如对于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15、三大工业园区:即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

  16、百亿产业项目、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省政府拟出台《青海省转型升级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形成5个销售收入达千亿元、10个销售收入达500亿元的产业基地雏形;2020年,建成5个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产业基地;10个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基地;培育形成50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50家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和1000户骨干中小微企业;建设10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这15个产业基地,谋划了40个产出超百亿的项目,支撑产业基地的发展。

  17、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

  18、“123”科技支撑工程:结合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我省从2010年以来组织实施的10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20个联合攻关项目、30个自主创新项目。

  19、“1020”农牧业科技工程:围绕打造农牧业10大特色产业,集成20个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农牧业科技专项,进行推广示范的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

  20、“旅游倍增计划”:主要有三个倍增目标,一是实现综合交通客运能力的倍增,二是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倍增,三是实现旅游总收入的倍增。

  21、“双二元结构”:是指存在于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内部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差异结构。

  22、三年学前教育行动:通过维修改造富余校舍、扩建和新建幼儿园,大幅度提高农村牧区适龄儿童入园率,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

  23、“双百”工程:在工业领域建设100个重点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100户重点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度高、关联性强、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市场主体。

  24、“康福家行动千村万户工程”:由以育龄人群为中心转向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为载体,通过提供标准化、个性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服务,提升整个家庭健康幸福指数的示范性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创建1000个示范村,2万个示范户。

  25、“新网”工程:在全国范围实施的流通网络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供应、日用消费品供应、农畜产品购销和再生资源回收四大网络。

  26、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起,由商务部正式启动,目标是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27、“西新工程”:指20009月启动的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

  28、“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是省委、省政府2011年开展的“百企联百村”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旨在以该活动为载体,动员省直党政机关,中央驻青、驻军、企事业单位与海东、海南、海北、果洛、黄南5个州地的103个村结对,通过帮助制定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牧区生产发展等举措,建成一批示范村,辐射带动我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29、“一线工作法”: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