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大板块生态建设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日期:2017-11-17
字体:【 打印本页

为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五大生态板块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我们结合开展相关工作,先后赴省内两市六州,对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五大板块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做法及成效

近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省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总的来看,这几年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青海生态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牢牢把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自然观,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牢牢把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紧跟总书记的步伐,紧扣党中央的节拍,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扎实推进生态环保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拉网式环保督查,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以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为重点,抓住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载体,积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走向绿色繁荣,生态保护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此外,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环境保护、参与生态建设的行动更加自觉。

(二)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基于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我省围绕“五大生态板块”保护建设,先后设立了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一批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国家重要湿地,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湟水流域南北山绿化、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建设,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收官,二期工程有序推进,祁连山、青海湖等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实施,木里煤田整治基本完成,西宁南北山披上绿装,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持续好转,增水增草增林取得明显效果。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3.58%,65%的湿地得到有效恢复,江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青海湖水域面积近30年来最大,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持续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决向污染宣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行河长制,全省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94.7%,湟水河出境断面Ⅳ类水质比例达83.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大气污染防治从西宁市、海东市向6州拓展,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8%,PM2.5未达标地区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7.4%、地级城市PM10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5%。“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两大专项行动持续推进,25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占全省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总数的56%。全面推进废弃矿山、已垦草原和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开展7处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场地综合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新成绩。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4%,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及国省道铁路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大美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四)绿色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坚持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统揽,发挥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具有青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以柴达木、西宁、海东三大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锂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在全国首次实现连续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全省GDP能耗和高耗能行业占比实现“双降”,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占比已达到80%。围绕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加大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力度,集中打造规模化设施农牧业基地,蔬菜、冷水养殖、枸杞等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大力促进旅游和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今年上半年占比提高到44.5%。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区域功能、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治理总体规划,制定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40多个方案报告和意见办法,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设,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和审查批准生态环保方面法规条例67件,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可可西里遗产地保护条例等综合性生态立法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体制试点顺利推进,解决了“九龙治水”的难题。可可西里申遗取得成功,创造了中国最大、全球海拔最高世界自然遗产地新纪录。全面启动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初始排污权核定工作,深入开展排污权交易。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16.91万名管护员端上“生态饭碗”,贫困农牧户每户有1人从事生态公益管护,生态惠民政策更加均衡公平可持续。

二、五大板块生态保护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五大板块生态保护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生态保护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保护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通过近几年生态治理,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局部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仍有80%的黑土滩退化草地、90%的沙化土地未治理,生态工程覆盖面还不到应治理的40%,鼠虫害、荒漠化、水土流失、超载过牧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和河湟地区尚未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系统性及内在规律尚未真正形成。总体上看,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长远目标任务十分繁重。

(二)民生改善任务依然艰巨。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都在水源地、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各族群众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做出巨大牺牲。但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滞后,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可利用有效资源有限,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培育后续产业难度大,群众收入来源少,脱贫致富难度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依然艰巨。   

(三)地方财政投资压力增大。我省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投资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三江源二期、祁连山规划期末目标任务完成难度大,地方配套资金很难落实,省级财政垫付项目资金,加重了财政负担,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再次投入资金,需巩固扩大一期工程建设成效,但国家工程性资金投入有限,生态保护建设投入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保护建设成果面临巩固难、保障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历史遗留及责任主体灭失矿山没有得到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重,三江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业权要退出,补偿资金缺口大。

(四)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危废处置比例不高,处置能力不足,对废机油、电子废物等固体废物,尚未形成规范回收处理的网络,社会源产生的危险废物监管难度大。残膜回收利用率不高,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运行效率低,集中处置难度较大。农牧区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系统尚未形成,环境保洁缺乏长效机制和财力持续支撑,垃圾处理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湟水河流域部分断面水质仍不能稳定达标,环青海湖各乡镇普遍未建污水处理厂,已有污水处理厂急需提标扩能改造。重点城镇和园区污水收集、集中处理等环保基础建设和运行管理“短板”急需补齐。重化工行业和园区结构性、布局性污染问题及环境风险依然突出,污染治理和减排压力加大。

(五)生态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未能全面组织实施,划定生态红线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不健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不明确。尚未建立起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区域间补偿缺乏政策依据,流域间补偿尚处空白,急需从国家层面建立起规范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健全,国家生态法制体系的顶层设计还不十分明确,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修订尚不系统完善,特别是对清理出的地方性法规,需进一步修订完善的任务较重。

三、推动五大板块生态保护治理的主要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结合我省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迈上新台阶。

(一)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坚决扛起生态环保的政治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四个意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以“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成为全省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工作导向、政策取向、绩效考核上,要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找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精准脱贫、保障改善民生的结合点,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区域发展的“多赢”,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要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工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追责制。 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尤其是任期环境损害制和离任审计制,紧盯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清单,找准工作发力点,形成部门联动、全面推进、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二)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一步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壮大。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把生态保护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现代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生态旅游等循环型服务业发展,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发展循环高效产业,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互联网+”、智能装备及多种先进适用工艺技术,着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绿色轻工业、再生资源产业等资源利用率高、废物处置量小的产业,进一步打造绿色发展引擎。发展低碳清洁产业,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网络信息、大数据应用、新能源汽车、新型建筑材料、民族特色文化等产业,进一步增添绿色动能。发展生态利用产业,重点利用独特高原气候、秀美山水、丰富动植物等生态资源,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推动高原生态农牧业发展,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中藏医药、休闲养老、饮用水等产业,深度挖掘高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放大绿色发展优势。发展环境治理产业,推进高效、优质、可持续污染防治、环境改善产业,坚持污染者付费、治理者收益的原则,利用市场化手段,走产业化道路,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三)深入开展环境治理提质行动,进一步推动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朝着蓝天绿水净土的目标不断迈进。开展“蓝天”工程,打好保卫蓝天的持久战。以东部城市群为重点,健全和落实重点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计划,推行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努力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肺之患”。开展“碧水”工程,打好保卫绿水的攻坚战。以推行“河长制”、实施湟水流域和青海湖流域新一轮综合治理规划为抓手,探索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实现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抓好重点流域和水域生态综合整治,坚持水土统筹、单元控制、分区施策,持续改善全流域水质,倾力呵护好“生命之源”。开展“净土”工程,打好保卫净土的整体战。抓好土壤污染详查,以农用地、牧草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加大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和污染源监管,解决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问题。开展“美化”工程,打好家园美化专项战。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和防污治污设施建设,统筹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改水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强化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提升医废处置设施运行效率,做好残膜回收利用,建成一批美丽城镇,提升城乡净化、美化、秩序化水平,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四)深入开展生态功能提升行动,进一步推进生态功能持续好转。推动“五大生态板块”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草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重点抓好三江源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做好中期评估,切实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抓好投资20亿元的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建设,提升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综合功能,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做好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和东部干旱山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前期工作。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推进“减人减畜”,实施黑土滩整治专项计划,使草原永葆生态活力。加快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污染企业防治设施提标改造。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负面产业清单。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治理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建设,降低治理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城市景观绿化和造林绿化。

(五)深入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梁八柱”和我省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扎实开展国家公园建设体制试点,推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立足我省实际,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别是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强化保护措施,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探索“一张图纸走到底”。同时,扎实推进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明确各类生态用地保护的界线、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精准摸清重点区域自然资源底数,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开展河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及矿产等自然资源普查与详查,制定符合省情实际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规范。完善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充分运用生态资产评估成果,考虑目前生态补偿项目不全,补偿标准较低,矿业权退出难度大等实际,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三江源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横向补偿试点,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建立稳定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地方立法修订进程。结合省人大常委会今后五年立法规划,针对清理出的地方性法规,精心筛选立法项目,加快修订完善步伐,使地方立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者系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