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概述

日期:2017-11-17
字体:【 打印本页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和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8月7日至15日,青海省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领导小组组织青海日报社、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新闻网、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青海人大》编辑部等六家媒体的7名记者,围绕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情况开展采访,先后深入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4个州、8个县(市),开展了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一、2017年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充分发挥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的监督和宣传功能,采访组深入三江源腹地,采访州、县、乡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基层政权组织、基层群众、先进典型人物,涉及环保、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基层志愿者等各个领域,采访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采访组经过地区最高海拔达到5040米,行程达3000多公里。

(一)围绕中心,明确主题。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保护生态是青海最大的责任。确保青海生态良好,守护好青海绿水青山,是党中央交给青海各族人民的一项神圣使命。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因此,2017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将重点定位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一主题,对促进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推动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具有积极作用。

(二)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多次指导并参加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所到市县按照宣传重点和调研内容,积极配合开展相关活动,为活动正常开展提供了保证。各新闻媒体选派优秀记者参加,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相关情况,广泛宣传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三)科学谋划,精心开展。一是起草活动方案。活动领导小组起草下发《关于开展2017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活动主题、指导思想和重点内容等。二是举行启动仪式。8月4日举行2017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出席会议并讲话。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启动仪式。同时,对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培训。三是转变工作作风。采访组按照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深入基层开展采访,加班加点赶写稿件,始终保持勤奋敬业的精神。

(四)创新形式,加强宣传。今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共发表稿件34篇,其中,青海日报登载5篇,青海新闻网登载6篇,青海电视台刊播5篇,青海法制报社登载7篇,西海都市报登载5篇,《青海人大》编辑部登载7篇。一是集中宣传了一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可可西里巡山队伍,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治沙造林典型郭增鸿等,在《生命禁区的无悔守候》《扎陵湖畔的“红袖章”》等稿件中得到充分反映。二是集中宣传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情况,主要体现在《为塔拉滩披上绿装》《水钻造林让乌柳爬上塔拉滩》《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等新闻稿件中。三是集中宣传了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数量变化情况,在《藏野驴群频频出现》《建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有益尝试》等稿件中得到很好的宣传。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做法及成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和黑土滩面积不断演进,雪线上升,冰川萎缩,生态安全状况堪忧。为此,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围绕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三江源,把更多的资金和力量投向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展开,三江源二期、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各族群众守望蔚蓝天空、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取得新进展,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一)全力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我省把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来抓,先后编制并向国家报批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进程持续加快,植被覆盖率、水资源供给量逐年提高,野生动物种群迅速恢复,社会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格局初具雏形。一期工程于2013年圆满收官,二期工程于2014年全面启动,目前落实投资97.11亿元,为规划投资的60%,主要实施了封山育林、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项目。经过不懈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恢复功能明显提升,项目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各类草地平均盖度增加了11.6%,森林覆盖率由3.2%提高到4.8%,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4%,近十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端起“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二)稳步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了《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提出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目标。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黄河、澜沧江三个园区管委会,理顺了管理职责职能。开辟生态管护新模式,设置万名生态管护员岗位,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实行乡镇村组织化巡查、网格化管护。对各类保护修复项目和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发挥项目资金支撑作用。同时,制定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供了有力的法制支撑。联合组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研究院,在青海大学设立国家公园方向专业,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全面深化三江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从2006年起,我省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绩效考核,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将全省三分之一的国土纳入工业禁止开发区域。积极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编制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图集和红线地块登记表,制定了《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制定印发了《青海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和《青海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试行)》,对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在1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试点工作,起草拟定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通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一揽子政策制度设计,有力保障了保护和建设科学规范有序推进。

(四)着力抓好三江源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通揽全局,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家园美化”专项行动,三江源地区有14个县(市)实现全覆盖。积极实施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突出重点、以奖促治的原则,以州政府和县城所在地周边、国省道交通沿线、大江大河两岸以及环境敏感区、旅游景区周边乡镇、规模较大的村庄、移民定居点为重点,全面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现状,彻底清理存量垃圾,建立健全环保设施运营机制,三江源农牧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治气、净水、增绿、护蓝工程,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大检查,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开展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全民族尤其是源区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实现我省“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坚定生态自信、增强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维护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