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无悔守候

日期:2017-11-17
字体:【 打印本页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无人区和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原始状态保护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无人区被称作“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可可西里的生态极为重要,同时也极为脆弱。1992年以前,每年都有五六万人进入可可西里淘金,随着藏羚羊绒纺织制品“沙图什”在西方国家的走俏,可可西里每年都有至少2.5万只藏羚羊遭到屠杀,暴利面前,藏羚羊的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到2万只,阵阵哀鸣打破了昔日净土的沉静。

发生在可可西里的劫难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可可西里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青海省玉树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1999年,保护机构更名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8月13日一早,省人大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行从格尔木市出发,前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位于格尔木市区内,内设森林公安分局、办公室、保护管理科、宣教科研科和计划财务科,外设索南达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和卓乃湖5个保护站。

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的脸总是粗糙黝黑,他们的双手长满了老茧,他们的眼睛干涩得流不出泪水。他们顽强坚毅地工作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只为守护一方净土,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就是长期坚守在“生命禁区”“人间净土”的可可西里巡山人。

8月13日凌晨4点,25天前从格尔木市出发前往太阳湖附近巡山的旦增扎西同其他的队员连夜赶回了格尔木市,知道我们要来他们顾不上休息,搬卸完所有行李和帐篷后就赶来与我们见面。

此次巡山任务由7名队员组成,7月20日一大早,巡山队简单地采购了所需的食物后,就从格尔木市出发了。7月22日凌晨4时,1名队员在前往卓乃湖保护站的路上因突发重感冒导致四肢青肿,被连夜送至附近站点索南达杰保护站救治。7月23日,其余6名队员重新出发,一路挺进海拔近5000米的无人区。25天的时间里,他们前往卓乃湖、太阳湖腹地进行巡护,行程超过4万公里。

负责带队的巡山队队长旦增扎西说,此次主要对保护区内盗猎、盗采案件多发区进行了巡查,并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迁徙活动情况进行了观测。

无人区内地势艰险,流沙暗藏,这里本没有路,全程需要靠老队员凭着多年的巡山经验摸索前进。“从卓乃湖到太阳湖110公里的距离,这次就走了4天,一路上大家都在配合拖车、抬车,每天只能行进20公里左右。”不是亲耳听旦增扎西说,很难体会电影《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你在可可西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可能是地球自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在可可西里巡山,每个人都是修车能手,车辆抛锚是常有的事,队员们总会利用手上现有的零件让车重新启动。除了应对车辆出现的种种状况外,巡山队员还要抵御高原低温的侵害。可可西里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到零下4摄氏度,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2.6摄氏度。境内天气多变,随时可能遇到雨雪天气,若衣物被淋湿,就只能强忍着冰冷顶着寒风巡山。队员尼玛扎西说,“为了减轻行李重量,我们每次都只带两套衣服,前一套在帐篷里还没晾干,穿在身上的又被淋湿了,身上几乎没有穿过干衣服。”

饿了啃干馍、渴了喝雪水,这是可可西里巡山人的常态。饥饿、严寒、迷失方向和高原种种未知的危险时刻挑战着巡山人的身体极限。此次刚到达巡山点不久,一只棕熊扒翻了帐篷,它带走了大家按人分配的所有牛羊肉,队员回来时,熊已逃之夭夭,帐篷内一片狼藉。“这种事情我们已经习惯了,肉没了还有菜嘛,大家省着吃也能熬下来。”对于熊的破坏,队员们不以为意,但在高海拔地区,牛羊肉却是他们抵御严寒,提供热量的必需品。

7月29日,马兰山地区出现了几处车辙痕迹,来回往复,错综重叠,队长旦增扎西初步判断是探矿队留下的。由于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队员们只能一路步行顺着车辙追踪下去。可可西里含氧量低,大部分地区不足平原地区一半,在高原行走等同于背着一袋50斤的面负重前行。经过3天的寻找,大家已是体力不支,庆幸的是,巡山队在格尔木市和新疆的交界地区发现了对方,为了不打草惊蛇,双方并没有进行正面沟通,队长派人潜伏在不明车辆附近,探明他们的来意,第二天车辙痕迹消失在保护区边境,队员判断对方已经驶离。“他们人比我们多,会发生什么谁也没办法预料,但我们绝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可疑的人。”旦增扎西从事巡山工作已有近10年,在巡山队他是兄弟们眼中平易近人的“老大哥”,但面对盗猎、盗采分子他绝不会“心慈手软”。

巡山队员年龄最大的46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28岁的青然从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可可西里,加入了巡山队。在巡山的过程中,每位队员各有分工,他上学期间学过法律知识,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案件处理。当记者问到他,来到可可西里工作是否后悔时,他说曾因为肚子饿、想家、孤独有无数次想要离开的冲动,“但每当我和兄弟们走出无人区,看到青藏铁路沿线的灯火时,都很想哭,我来这儿3年了,以后也不打算走了,也许我这辈子注定和可可西里有缘。”虽然年纪轻轻,但谈起可可西里,青然的脸上多了一份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成熟。

管理局目前共有58名工作人员,只有少数人有编制,大部分人都是临聘人员,像旦增扎西、尼玛扎西一样的巡山队员都属于临聘人员。

每次回家,尼玛扎西都不会和家人提起他在无人区的经历,他怕家人担心不让他再从事这份工作。“在这里很苦,很累,挣得也不多,但这份工作总要有人干,我们要把索南达杰的精神传递下去。” 即使困难重重,这群藏族汉子仍能保持乐观,战胜困境,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尼玛扎西说,是信仰,更是一代代人对可可西里深深的眷恋。

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至今的十几年里,可可西里再也没有听见一声枪响。现在,不论可可西里核心区域,还是青藏公路沿线,随处可见藏羚羊、藏野驴活动的身影。据统计,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已恢复到6万只。“这次我们见到了最大的一只藏野牛群有200多头,这也是我们目前见过最大的藏野牛群。”每当巡山队在巡山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他们认为所有受过的伤、吃过的苦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今年7月7日,可可西里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至此,中国已拥有51处世界遗产。巡山队员听到这个消息备受鼓舞,他们希望有更多热爱可可西里、向往可可西里的人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共同守护这片人间净土的一草一木。

采访结束后,再次听到“可可西里巡山人”这个称谓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正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无私的奉献和对生命的敬意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与热忱,挽救了濒临灭绝于枪口下的藏羚羊,让如今的可可西里成为人类的可可西里,成为世界的可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