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记者随省人大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二塔拉地区。“塔拉”是蒙古语,意为平原或滩地草原。一场秋雨为干涸的大地带来了久违的甘霖,雨后的滩涂上积起了大大小小的水坑,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各色野花探出脑袋吮吸着雨露,一望无际的塔拉滩吹来阵阵泥土混合青草的气息。
总面积443万亩的塔拉滩是共和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十几年前,塔拉滩地区沙尘暴频发,每年吹入龙羊峡水库的沙子可达141万立方米,严重影响到水库安全和发电任务。140万亩的移动沙丘宛如一条移动的黄龙,慢慢“吞噬”着周边的环境,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小听父辈讲,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有一年被迫连续搬迁三次,风沙太大把整个村都埋没了。”共和县环保和林业局副局长王东飚对此深有感触。
共和县北临中国最美湖泊之首青海湖,南靠中华母亲河黄河,素有“青藏咽喉”的美誉。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门户,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一直是共和县开展生态治理的重点内容。近年来,中国将共和盆地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的工作重点,青海省也将塔拉滩列入全省荒漠化重点治理区域。1999至200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在塔拉滩开辟了生态治理区。2005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通过杨树深栽、围栏封育、人工补播、设置沙障等措施恢复当地沙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包括海南州共和县在内的5个县4.45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项目区。在国家项目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共和县防沙治沙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
记者向塔拉滩深处走去,大约步行500米,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林,映入眼帘。近2米高的乌柳林整齐地从坡底排列到坡顶,并向两边延伸,在金色的沙丘上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王东彪介绍,“过去这片地都是流动沙丘,现在这片乌柳林是用水钻造林技术种出来的。”
说到水钻造林,在场的记者还是头一次听说。“过去在荒漠种树,需要几个人共同配合完成,沙子刚挖上来,周围的又顺着沙坑陷下去,加上荒漠地区水分蒸发快,许多树都干死了。”王东彪介绍,水钻造林可以依靠高压泵配合水枪在沙地里打入80厘米左右的深坑,植被种进沙地的同时被注入了充足的水分,即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也能快速成活。“能在沙地里种活这么多树,多亏了林业局的老郭。”
王东彪提到的“老郭”就是共和县林业局三江源项目办公室主任郭增鸿。记者见到郭增鸿时,他因身体不适,刚从医院打针回来。52岁的他个头不高,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的皮肤黝黑粗糙,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1986年参加工作的郭增鸿,几经周折于2002年调入了林业部门,从此便与自小喜欢的花草树木结下不解之缘。说起他从事的防沙治沙工作,这个沉稳内敛的藏族汉子打开了话匣,“小时候赶着羊群回家,漫天黄沙吹得我睁不开眼,找不到回家的路,几只羊也因此走散了,那时候我就想,如果以后能在放羊的地方种上树就好了。”童年产生的一个纯真想法,成为他工作二十多年致力实现的目标。一次洗车过程中他偶然发现,水枪打在地上冲出了一个直径不大的深坑,水积聚在深坑里不容易流出,他由此联想到可以通过这个办法在沙地种树。2014年,郭增鸿联系当地一个公司给水枪加上了柴油泵在沙地做起了水钻造林的实验。“没想到这个办法真的有效,用水钻在沙地打一个坑只需要十几秒, (下转第52页)(上接第28页)大大提高了种树效率。”自2014年以来,共和县二塔拉地区运用水钻造林技术大范围种植乌柳,累计治理了246.67公顷沙地,锁住了移动的“黄龙”,使这片“黯然失色”的荒漠重焕生机。目前水钻造林技术正在申请专利,郭增鸿希望通过这项技术的推广,能给更多的荒漠地区换上绿装。
曾经荒芜的塔拉滩如今充满生机,郭增鸿说,任何一个经历过塔拉滩环境变迁的人,都会被现如今的景象触动。塔拉滩绿了,这是几十年间共和县生态变革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一批像郭增鸿一样的劳动者在环境保护中百折不饶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