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回。
8月8日,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出发,前往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玛多县。玛多是藏语,译为“黄河源头”,作为黄河上游第一县的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就位于玛多县境内,包括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个保护分区,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涉及玛多县的黄河乡、扎陵湖乡、玛查理镇的19个行政村,2687户7411人,园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8%。
去往玛多县一路上的风景让人印象深刻,大大小小的湖泊宛如明镜,倒映着天边的云彩,构成一幅幅水中的画卷,当地人将这些湖泊称之为“海子”。在无数“海子”和群山的蜿蜒曲折中,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淡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由近及远展示着由浅蓝到深蓝的色彩,湛蓝的湖水荡漾在人们的心田,到处都是祥和的、纯净的。
记者随环保世纪行的队伍登上扎陵湖畔的措日尕则山,在海拔4610米山顶上,看到三三两两的“红袖章”在牛头碑附近捡垃圾,督导游客保护周围的环境,这些“红袖章”就是三江源生态管护员,他们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区域为主构架,是以构建“一园三区”为主的国家级公园,“一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即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三个园区。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园区范围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果洛州玛多县4县的12个乡(镇)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为积极有效地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保护好黄河源园区自然生态环境,玛多县创新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管理机制,并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让当地牧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管理当中,当好家园的守护者。
34岁的索索是扎陵湖乡擦泽村的“红袖章”之一,也是第四管护队的队长,他巡护扎陵湖已有5年之久。“牛头碑这一块的环境卫生和野生动物保护由我负责,主要清理管护区域的垃圾和污染物,还要修护草原基础设施,填写生态管护日志。”索索告诉记者,像他一样在黄河源园区巡护的“红袖章”还有很多,他们每月有22天管护任务,一天的巡护包括早晚两次。
三江源黄河源园区的自然资源以草地为主,这里的生态管护员要重点保护园区内冰川雪山、高海拔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强化高原兽类、珍稀鸟类和特有鱼类种质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突出黑土滩、沙化地及水土流失区修复。
为了尽可能全时段做好巡护工作,他们天不亮就会出发,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完成一天的巡护任务。从索索家到牛头碑的距离是30公里,他通常会骑摩托车上山,雨雪天就要靠步行,十分辛苦。由于往返路途较远,他每天的午餐都会在山上解决,一般都是他从家里带来的奶茶和糌粑。
根据擦泽村已制定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考核制度,当年在年终考核中被评定为称职的生态管护员,将获得每月1800元的工资,如评定结果为优秀还将得到额外的表彰和奖励。索索说,过去他家有200多只羊和100头牦牛,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草政策,目前只剩下30头牛了。“现在除了国家每年发放的草补资金,我按月还可以拿到工资,即使不放牛羊,也可以生活的很好。”索索告诉记者,担任生态管护员这个角色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所设置的1080个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目前全部上岗,其中70%的管护员来自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乡的环境好了,牧民的生活富裕了,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三江源地区目前已有10057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越来越多的“红袖章”正在加入共同管护国家公园的行列,为“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