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艳阳高照,柳湾村的大樱桃丰收了。王复存忙里忙外,为村民联系销路,帮着采摘、装箱,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履职尽责,行使代表权利
1985年,王复存从部队复员后,到高庙镇政府担任了3年会计,之后他成立施工队,率先走上了致富路。
2005年,王复存任村委会主任,当选为高庙镇人大代表,2011年当选为乐都区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为海东市人大代表。
作为人大代表,王复存深感责任高于荣誉。他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特别关注民生。为了在人代会期间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意见建议,他会前广泛听取选民的意见和要求,就选民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筛选,认真拟好意见建议,真实反映选民的愿望和呼声。多年来在市人代会和历次区、镇人代会上就新农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精准扶贫等方面提出了40余件意见建议。
在海东市乐都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解决全区各村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和环卫工人工资的建议”,目前乐都区人民政府已经进行了落实办理,村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费和环卫工人工资全部纳入了区财政预算管理,选民十分满意;在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河湟两岸天然气全覆盖的建议,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实施,一部分用户已投入使用。
由于他提出的意见建议质量高,针对性强,其他意见建议也已基本落实。到目前为止,高庙镇下沟、柳湾、大路、古城渠三条民营渠道维修资金投入逐年加大,渠道运行状况逐年改善,在农田灌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设施农业方面已在旱地湾、柳湾、大路三个村共建成650栋第四代日光节能温棚。
在人代会闭会期间,王复存积极参加区、镇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等各项活动,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针对近几年征地拆迁户反应强烈的问题,及时向海东市人大、乐都区人大提出了关于解决民小公路征地拆迁中对乐都区高庙镇所征耕地补偿标准过低和给予拆迁户安置补贴的建议,目前耕地补偿标准由原来的每亩31200元提高到46800元,拆迁户在安置方面也得到了相应补偿。
群众评价说,这才是我们选出的好代表。
关注民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肩负着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双重责任,王复存认为大力改善本村公共基础设施,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通过争取项目资金201.34万元,在本村建成占地12.31亩的小学一所;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修建并硬化旅游公路2公里;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整修村庄主干道两侧土地4000平方米,栽植了云杉、圆柏、榆叶梅等景观树种;争取项目资金27.4万元,完成分户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74个;争取项目资金1621.63万元,实施奖励性住房89户,改造危房42户,土墙改砖墙13000米,改建农户大门21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粉刷房屋、墙面25030.9平方米,修建村形象大门一处,修建水冲式厕所1处。
由于修建厕所、安装天然气、铺设自来水管道都要占地、挖沟,许多村民不理解、不愿意,王复存就和班子成员分头入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使得这些工程顺利完工。现在的柳湾村,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天然气,垃圾桶、卫生厕所、路灯一应俱全,房屋整齐划一,道路干净卫生,绿树成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公道正派,提高班子凝聚力
王复存经常说,“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党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成绩,日常生活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委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项目多、需要协调解决的事务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多等实际,2009年村党支部通过细致调查,创造性地制定并推行了“三议一表决”制度,得到了中组部的肯定,目前他们创造的经验已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实施。通过推行“三议一表决”制度,不仅扩大了村民对村级事务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又提高了党员群众对该项制度的认可度和对党支部工作的满意度。党员认为,推行“三议一表决”制度,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让党员群众真正参与到村级事务中,为村级事务管理搭建了协商共议的平台。群众认为,这个做法特别好,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干,真正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多次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王复存也多次被区、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
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创收
为了改变全村面貌,王复存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调查、了解市场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制定出了“蔬菜拉动、苗木增收、劳务输出”的发展思路。他们从种植业结构、设施农业发展、项目引进、劳动力转移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争取项目资金70万元,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对干桥湾渠道进行维修。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为100栋温棚安装自动卷帘机100套。2011年争取项目资金130万元,新建和改造第三代日光节能温棚198栋,2012年争取项目资金128万元,群众自筹109万元,建成占地68亩的第四代日光节能温棚100栋,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建成占地40亩的大樱桃集中种植区,邀请区农牧局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多年来,共培训940人次,使温棚蔬菜和大樱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柳湾村蔬菜、大樱桃、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逐年增大,销往省内外。
因地制宜,带动群众致富
“群众选我当书记是对我的信任,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只有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才能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为解决群众农耕困难,王复存积极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对村里的责任田进行了综合开发并修了水泥路,实现路面硬化到田间地头,惠及全村村民。紧紧围绕“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千方百计增收入、千方百计谋出路”上动足脑筋、使足劲,使柳湾村成为全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现全村以长辣椒温棚种植为主导,旅游休闲餐饮为辅助的产业结构,有效提升了全村经济发展水平。
王复存经常说:“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作为支部书记的责任,也是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他始终将发展全村经济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村规模小、人口少、经济基础较差,要想发展必须引进资金,而引进资金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他带领班子成员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为村里修了路,相继引进光伏太阳能发电厂等大型企业,并组建了劳务公司,不但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为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村经济正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王复存就把16户的扶贫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村民李永莲因丈夫去世,独自抚养孩子,吃低保,无钱还贷款,房屋老旧无法居住,生活非常困难。王复存主动找到信用社,请他们延长还款期限。找来施工队花费35000元盖了50多平方米的房屋。同时,还联系务工单位让李永莲打工,增加收入,早日脱贫。针对村里的贫困户多数身有残疾的情况,王复存想方设法给他们找寻合适的脱贫方法,买车跑运输、养牛羊、种树种菜等等,努力让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共享幸福生活。
不忘初心,共建和谐家园
柳湾彩陶,见证了古代人类文明。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复存特别注重教育,提倡和谐文明的村规村约。他争取项目资金12万元,群众自筹2.6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0亩的小型文化广场,并购置DVD、音响、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等置放在村文化广场,铺设长约100米的柳湾彩陶文化长廊;争取省图书馆的支持,在柳湾村建成走出州县的第一家流动图书室;争取青海师范大学和柳湾彩陶博物馆的支持,在柳湾村开办小学三年级以上英语和书法学习辅导班。组织农民运动会、拔河、踢毽子比赛,丰富群众农闲生活。
从2009年起,柳湾村每年举办表彰大会,就在正月十四到十五,青海演艺集团来村上表演节目的时候进行。那时,周边乡镇和村的群众都会来看演出。表彰什么呢,就是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孝子等,每年评6户,每户奖励200元,在这个十里八乡1万多人的大会上受到表彰,是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情。因此,家家争创文明、人人争当孝子的风气越来越浓。
王复存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他孝亲敬老,尊老爱幼,弘扬家庭美德,成为邻里学习的榜样,2014年、2015年王复存家庭分别被海东市、青海省妇联评为“最美家庭”,2017年5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不忘初心,王复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