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查计划、预算报告,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吸引了52家境内外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到会采访。王国生、王建军、尼玛卓玛、诺卫星等代表分别回答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等媒体记者提问。
把三江源打造成美丽中国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已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开放日上,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王国生提问。
王国生代表说,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重大问题,是青海的大事要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成为广泛共识,我们正努力把三江源打造成美丽中国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是推进我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去年以来,我们坚定方向,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着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管理新体制。我们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实现了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对园区所涉及的4个县进行了大部门制改革,将县政府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0个左右精简为15个。二是建立了生态保护新体制。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目前,玉树市人民法院已成立了三江源生态法庭,同时正在抓紧制定统一的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为保护环境提供司法、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三是建立了牧民群众充分参与新体制。通过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支持牧民开展多种经营、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等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建立了人才和智力支撑新体制。去年以来,我们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人员外出考察,筹备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咨询专家组,开展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准备工作,全力弥补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科技支撑作用薄弱这块最大的短板。
今年是“两年完成试点”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抓好三件事。一是保护生态。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开工建设标志性建筑、保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信息化能力和乡村公路建设等六大类项目,持续保护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系统。二是创新机制。由管委会负责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特许经营、社会参与和宣传推介等职责,公园范围内的乡镇增加具体组织管理职责,行政村设立若干生态保护组,力争形成纵横“一张网”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三是实现共赢。全面落实园区“一户一岗”,建立牧民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的机制,探索将草原承包经营转为园区特许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推动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建军就青海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王建军代表说,青海省情特殊,人才短板问题较为突出。人才兴则事业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践行“四个转变”新思路,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围绕投资于人,我从四个方面回答你的问题:育好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通过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转变,开阔眼界思路,焕发内生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抓实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尤其是整合优化提升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更好体现服务于人、更好体现市场需求、更好体现产业发展的专业,打通“两后生”和大学毕业生走向成才、成长、成功的就业“直通车”。注重借力发展,借助六省市对口援青平台,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团等行动,打造与援青省市区域联动、多向拓展、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强化培训提升,今年将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农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人才培训。引好人。千方百计挖掘各类为我所用人才的潜力,更加注重补发展“软短板”,多元化引进人才,一元化提供保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人的文章,掌握有效、可利用的资源,为各类有用人才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服务和保障。在“引人”上,全面落实青海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等,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在“引智”上,以柔性引进和候鸟式服务为主要形式,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引才引智新模式。在“引资”上,从单纯引进人才向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打包”引进转变,推进引资与引智互动融合。青海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一方热土,也是一片孕育崇高精神的高地,欢迎有志者来青海创业发展。用好人。投资于人,目的就是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实现人自身的最大价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培育和打造青海人才队伍的品牌,强化领导责任,健全管理机制,积极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促进“人才金港”等服务载体发展,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完善具有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凭能力、凭实绩、凭贡献评价人才。建立容错机制,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使各类人才放下包袱、开动脑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投身于青海改革发展事业。留好人。青海的竞争力需要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才的生产力、创造力,用利益法则让所有为青海作出贡献的人有地位、有尊严,用政府的爱才之心换取各类人才的奉献之力,达到换来相顾、方得始终的效果。以感情留人,着力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以事业留人,围绕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四个“千亿元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凝聚,留住和发展人才。以待遇留人,全面落实人才政策,给予各类人才优惠政策。以环境留人,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快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众创空间,为留住人才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
助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开放日上,民生话题是记者们关注的焦点。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民政厅厅长诺卫星提问道:“青海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八个一批’工程,请介绍一下‘低保兜底一批’的情况。”
诺卫星代表说,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推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国家提出了通过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即: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做出“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高”的安排部署,并结合青海省情实际,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八个一批”脱贫工程,即: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障和救助脱贫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以及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通信、文化惠民、金融、科技、危房改造、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等十个行业扶贫方案等重大举措,全力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民政部门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农村低保兜底脱贫,二是医疗救助扶持脱贫。一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自觉服从脱贫攻坚大局,主动跟进、积极作为,及时把全省52万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并将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970元,全面实现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线合一”,同时不断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全年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81.6万人次,极大地发挥了民政救助兜底脱贫作用,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有6个贫困县、404个贫困村、11.6万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圆满完成了年初省上确定的脱贫任务。今年,省委省政府计划安排11个贫困县、500个贫困村、1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民政部门将认真履行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要职责,继续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调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持续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统筹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工作,不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助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打造精神高地,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原子城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课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精神高地,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尼玛卓玛代表提问道:“原子城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尼玛卓玛代表说,我们青海省及海北藏族自治州在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打造“中国原子城”品牌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首先,充分发挥青海中国原子城纪念馆的重要载体作用,阵地式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传教育。在青海海北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镇,2009年建成的青海中国原子城纪念馆,全景展示了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深刻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生成源泉。开通了网上“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多渠道的吸引了更多的国人前来感受心灵震憾,接受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每年组织全州机关干部、官兵指战员、中小学生等群体到原子城纪念馆接受教育,宣誓入党入团入队。同时,与全国各相关部委、院校、行业、部队携手在原子城及纪念馆设立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行政学院公仆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点、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达26个,承担的现场教学量与日剧增。其次,充分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品牌作用,移动式开展宣传教育。2012年,我们组建了青海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出场馆以听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方式宣传“两弹一星”精神。至目前,“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足迹遍布北京、山东、上海、福建、湖南等全国20多个省市,声音传播到了中央党校、清华大学、财政部、科技部等知名院校和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已累计宣讲120余场,20多万听众感受了心灵之震憾和精神之伟大,宣讲团受到了广泛赞誉和积极评价。再次,采取多种形式让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直抵人心、凝聚力量。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央视《见证》《走进科学》《新闻会客厅》《军旅文化大视野》等栏目组合作,制作播出了“两弹一星”精神相关内容的专题片,并先后两次举办了中国原子城“两弹”研制基地精神理论研讨会,推出了《我和我的祖国》《原子城探秘》《金银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红色印记221》等一批文艺作品。也正是基于我们长期以来的传承和弘扬,在海北大地上先后涌现出了具有“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清正廉洁、个人干净的高尚情操”的州人大副主任廉福章、“手握重权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百姓”的牧民省长尕布龙等“时代楷模”和17年来一人扛起照顾4位病重亲人全部起居的坚强女子张桂兰、28年如一日赡养送终异族异地老人的藏族汉子罗加扎特等全国道德模范。这些先进典型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鲜活感人的教材。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更有效的形式继续发挥好青海中国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宣传团的重要作用,坚持一手抓原子城历史遗址的现场教学点科学复建和四项培训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手抓好以原子城的独特文化资源推动培训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原子城、感受原子城、洗礼原子城,进而促进“两弹一星”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多杰群增 赵宏强 李刚峰 陈德华 李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