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日期:2017-05-09
字体:【 打印本页

2017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要求,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这是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根本目的以及需要回答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深入领会思考,学以致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供给”“需求”相对,“供给侧”“需求侧”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2016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因此不难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就是遵循经济周期与结构调整内在规律,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在历史新起点上攻坚克难,通过继往开来的改革精神深化和解放生产力,利用市场机制助推双重调整所采取的举措,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完全吻合,同时又具有特殊和更加明确的新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一是从1979年开始,作为我国制度再造的里程碑、改革开放的起始点,解放了体制枷锁,激发了要素动力,唤醒了沉睡的效率。30多年来,我国所有的发展要素被充分激活和调动,到今天,传统要素的供给与投入已经达到了极限,发展空间的要素体受到制约。二是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经济失衡的现象日益严重,同时,我国渐进式二元制改革所提供的效率动力也在逐步衰弱。三是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背后则是结构、动力、体制、政策、生态环境等的转换,“转型再平衡”由高速增长的供求平衡转向中高速增长的供求平衡,经济运行压力增大,矛盾和问题增多。对此,2015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6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三农”工作要继续为全局作贡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此,聚焦“三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在历史折点,拉开了与危机赛跑的制度创新序幕。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同时,“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重心明显转变,决策层经济政策方针更加理性和注重社会发展新需要。

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深化创新驱动,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总要求,为我们释放出强音信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贯彻“三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123日,省委《关于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正式发布,指出,当前我省农牧业农牧区新的历史阶段存在的“面临部分农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规模偏小与品质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不紧、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不够、增效与增收难度加大”等矛盾,要求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牧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全面提升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水平。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增强“”的责任感和“”的紧迫感,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好易地搬迁扶贫,注重脱贫效果可持续性,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

(一)必须真学真懂文件精神。中央1号文件提出六个方面33条具体意见,省委1号文件提出七个方面32条具体意见,两个文件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转型升级、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深入推进“三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一系列重大举措。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逐条掌握理解,领悟内涵要义,深刻融会贯通。只有做到真学才能真懂,才能指导工作实践。要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四个转变”战略要求,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思考研究解决“三农”问题,深刻把握“三农”战略地位、农牧业发展新特点,顺应农牧民新期盼,关心群众诉求,努力提高“三农”工作立法、调研、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二)必须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按照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明确的“三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向和目标要求,要牢固把握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程中中央的决策与创新发展方向,自觉服从服务全局,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思考工作,积极加强“三农”工作前瞻性、全局性政策学习研究。要结合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及专题询问应询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回头看”专题调研,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助推挖潜力、促转型、强基础、重生态、抓改革、惠民生重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

(三)必须开拓进取直面挑战。针对当前我省农牧业农牧区发展面临部分农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邓本太指出,我们要直面困难和挑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信心,坚持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调查研究,主动作为,大力构建“三区一带”格局,大力培育十大特色产业,真正把具有青海本土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做好、做大、做强;要通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牵引作用和倒逼压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改善供给结构,以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这也是我省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长期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用持之以恒、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来完成的目标任务。

        (作者单位:省人大农牧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