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的思考

日期:2017-02-21
字体:【 打印本页

2016923日至30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邓本太带领考察组,以绿色生态农牧业为主题,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听取了自治区畜牧厅关于草原畜牧业发展情况介绍,先后深入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喀什、和田地区部分县乡的畜禽养殖、设施农业、林果示范园、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基地和合作社,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农牧业产业经营者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并对如何借鉴新疆经验促进我省农牧业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新疆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的主要做法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沙漠、戈壁面积71.6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原面积8.6亿亩,水资源总量每年为832亿立方米,而用水总量已达到590亿立方米(其中9189万亩农业播种面积用水560亿立方米)。新疆既有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沙频繁和土壤盐渍化、沙漠化、荒漠化严重的劣势,又有国土面积大、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糖分积累和环境污染轻、病虫害危害不大的独特优势。各级政府趋利避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生态农牧业道路。2015年,种植业实现产值2005.38亿元,年末牲畜存栏4687.04万头只,全年牲畜出栏4154.49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649.51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一)注重稳定粮棉传统优势产业

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快调整粮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建设伊犁河流域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2015年,种植粮食3592.53万亩,产量达1521.26万吨,确保了粮食供给有余。棉花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的原则,重点进行高效节水灌溉、良种繁育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实现规模化水平、种植效益的提升。2015年,种植棉花3409.67万亩,产量达429.8万吨,占全国总产的62.5%,棉花主产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注重培育畜牧主导产业

针对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畜矛盾尖锐、产草量和承载力明显下降的现状,2003年以来,以农牧区畜牧业增效、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采取一系列措施,畜牧业生产取得可喜成绩。一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1—2015年,累计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95.35亿元,禁牧1.51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5.385亿亩,完成牧草良种补助面积2453.84万亩、虫害防治面积6539万亩、鼠害防治面积10190万亩、毒害草治理面积300多万亩,核减转移牲畜870.18万羊单位;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642元增至2015年的9000多元,其中,政策性收入户均达6064元。二是实施退牧(耕)还草工程建设。投入资金38亿元,实施退牧还草禁牧围栏5587万亩,休牧围栏11932万亩,划区轮牧围栏670万亩,补播改良1194万亩,新建、改造人工饲草料地134万亩。三是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围绕农区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完善人工种草产业发展布局,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实现粮饲分流,推进饲草料产业加快发展,人工种草面积突破1000万亩。四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开始,投入资金97亿元,使11.05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定居率达到79.7%,极大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和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培育绿色生态林果产业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将林果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来培育。各级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大力推进,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显著成效,林果业已经成为全疆特别是南疆的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底,林果种植面积2396.11万亩,是2000年林果面积的9.6倍,建成了环塔里木盆地林果主产区,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带若干个高效林果基地和产业带,果品总产量达到1708万吨,年产值超50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2200元,林果业已占农民收入的25%以上,主产区达到45%以上。 

(四)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构建信息服务、科技支撑、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及外销四大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棉花、粮油、林果、畜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优化农牧产品加工业布局,形成南疆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为主、北疆以特色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2012年以来,支持农户和合作社建设热风烘干房和冷藏保鲜设施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提高初加工水平,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产品从研发、生产、加工到品牌、销售、流通等全产业链建设,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有效发挥初加工对农业生产和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2015年,已有近70家林果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为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7.5万人,极大地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积极搭建营销平台。建设区内外衔接互动、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营销,在全国建立林果产品专卖、代理、加盟店1000多家,并利用“互联网+”加快推动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发展,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到消费的一体化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3.加大对民族特色手工业的扶持力度。新疆特别是南疆各民族传统手工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符合现代人个性化、低碳化、文化消费的需要。各地抓住这一市场趋势,深度挖掘,努力打造手工艺精品和名品,特别是在南疆形成集商品、文化、艺术和民生为一体的生态产业。

4.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沙漠、雪山、草原、绿洲村落、特色林果等自然景观,有别于中原文化的民族差异性等旅游和文化产业优势,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开发各种休闲旅游产品。2015年底,全疆共有星级农家乐、牧家乐、采摘园和特色林果园1400家,直接带动农牧民就业达5万余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新亮点。

(五)注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走内涵式、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土地平整、渠道防渗等常规节水建设,全面推广滴灌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喷灌、管道灌等节水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高效节水综合示范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以来,每年投入9亿元的高效节水补助资金,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以年均350万亩的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180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4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实现了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二、加快青海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我省今后的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农牧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有机和品牌生态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着力培育壮大牧区生态畜牧业、东部特色种养、柴达木枸杞和高原冷水养殖等主导产业,走出一条农牧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之路。

(一)着力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主导产业

1.持之以恒培育壮大牧区生态畜牧业产业。要把生态畜牧业作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重点扶持产业,持之以恒地培育壮大生态畜牧业产业。进一步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主体,全面落实政府一把手行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以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途径,大力培育具备现代企业性质的合作社;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现代新型职业管理经营人才;完善大学生领办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领办合作社。稳步推进退化草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草原产草量和载畜量;加大对人工饲草料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做大饲草料基础产业,推动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提高抗灾防灾能力。

2.进一步培育做大柴达木枸杞产业。柴达木盆地作为我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基地,有80万亩野生枸杞和44.06万亩人工种植枸杞,干果年总产量达6.2万吨以上,产值超30亿元,为当地农牧民增收和东部农业区农民脱贫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紧紧围绕柴达木盆地是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野生枸杞资源丰富、气候类型独特、病虫危害极轻、农药使用量和频次极少的优势,建立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保护地,人工驯化、栽培选育优良品种,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枸杞资源;扩大枸杞节水灌溉种植面积,提高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建立枸杞产品可追溯体系,打造中国最优质的绿色、有机、生态枸杞产区,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3.加快培育壮大东部种养特色产业。一是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要立足本地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或一县(乡)一业,建设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培育壮大设施农业、马铃薯、青稞、油菜、旱地全膜玉米、反季节蔬菜、富硒农产品等主导产业。二是培育壮大农区畜牧业。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规模种草、规模养殖、牛羊粪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饲草料配送基地和规模养殖场(户)、家庭牧场,建立“牧繁农养”“农草牧用”区域互补模式,实现草畜联动、循环发展。

4.培育壮大高原特色冷水养殖业。全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总面积2050.5万亩,因地处高原、气候冷凉、水质清澈纯净,为发展冷水渔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极适宜虹鳟、金鳟、高白鲑和高原湖蟹等高档冷水鱼蟹生长,发展高原特色冷水鱼蟹养殖前景广阔。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渔业科技,引进一流装备技术,培育壮大黄河、水库等水体深水网箱冷水鱼和湖泊螃蟹养殖产业,使其成为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

(二)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繁荣。一是延伸农牧业产业链。积极争取国家对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牧户开展牦牛肉、藏羊肉、冷水鱼、牛羊绒(毛)、枸杞、沙棘、马铃薯、青稞、油菜等特色名优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二是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要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农牧区发展电子商务,组织各类经营主体与电商对接,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模式升级,尽快建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助力高原特色名优农畜产品步入中高端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我省594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契机,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游牧文化、乡村聚落和民族服饰、体育、艺术等资源优势,科学编制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和条件,开发各种休闲旅游产品,强化宣传营销,让农牧民通过开办农(牧)家乐、经营旅馆,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三)着力培育打造高原特色生态有机品牌

要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倾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中国有机枸杞之乡”“中国冷水鱼养殖繁育之库”品牌;扎实推进有机农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加强市场营销,利用青洽会、清食展、各类推介会等平台和电子商务,把高原、有机、绿色的高原牦牛、藏羊、枸杞和冷水鱼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名牌产品,真正形成品牌优势。

(四)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建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队伍,打通农牧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渠道,重点围绕牦牛藏羊高效生产和提纯复壮、油菜和马铃薯种薯繁育、冷水鱼养殖、优良牧草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技术、饲草料生产加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推广力度;加强政府公益性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技术推广、防灾减灾、疫病防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为农牧业提供基本保障;统筹建立乡镇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整合农牧信息资源,加快建立简捷、实用、方便和符合农牧区实际、农牧民便于操作的科技推广应用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建立农畜产品标准、检测、认证质量安全体系,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治、饲料添加剂和农药、兽药使用监督等工作。

(五)大力推动高效节水农牧业

我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牧业基本靠天吃饭,旱灾对农牧业造成的损失依然严重。近年来,虽然在柴达木盆地和东部农业区部分地区推行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微灌、喷灌、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收效明显,但与新疆相比差距很大。全省5.47亿亩天然草原、779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基本没有灌溉设施,389万亩灌溉耕地大部分实行大水漫灌,节水灌溉的不足百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9,水资源浪费严重。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对现有灌区进行节水配套与改造,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牧业,不断扩大节水灌溉耕地、草地面积,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