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天峻县已步入初秋季节,昨夜刚下过一阵雨,习习微风掺杂着青草泥土的芬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听说要去寻找普氏原羚,8月12日一大早,大家就随车队驶入广袤的草原寻找期待已久的高原精灵。
经过近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的视野也愈加开阔,成群的牛羊在远处悠闲地吃草,仿佛散落在绿绒毯上的颗颗黑白镶嵌的珍珠。布哈河蜿蜒崎岖,盘山绕岭滋润着万物,灌溉着大地。用心观察会发现草原鼠兔会不时地探出脑袋警觉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不远处雄鹰翱翔在苍茫的天际仿佛是为我们引路的哨兵。我们聚精会神地向车窗外张望着,生怕错过每一个能看到普氏原羚的细节。
“看,那有几只!”坐在前排的记者发现了普氏原羚,我们赶紧下车,顺着他的手指的方向看去,远处的山坡上几个棕黄色的点在移动,若是不仔细观察还是很难辨别那些小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对象。大家拿着相机悄悄地向他们出现的方向移动,虽然还有一大段距离,但这些高原精灵早已经觉察到我们,成群地向山坡沟壑处奔跑,记者紧随其后,抓紧拍摄它们的一举一动,但在速度上绝对输给这些跑跳专家,还没来得及看清,这群普氏原羚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大家的心情遗憾又紧张,担心它们因为受到我们的打扰再也不出来了。“大家别急,这里草场肥沃,是普氏原羚的集聚地,等会儿它们发现没危险就会继续在附近活动。”天峻县林业站站长杨海港觉察到了我们的焦虑,向我们解释着。
普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一种有蹄类动物,它体型似藏原羚,但体形略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由于其种群数量稀少,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将普氏原羚评为极危级保护物种。在冷暖两季,普氏原羚存在迁徙现象,冬季一般分布在布哈河北岸,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布哈河河谷和河岸的草地,海拔不超过3800米,夏季分布于沿河两岸,多活动于山腰和山顶,海拔多在3800米以上。性喜群居,行动迅速而敏捷,疾驰如飞,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
据天峻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90年代初,天峻县快尔玛地区仅有不到100只普氏原羚,为保护普氏原羚栖息地,增加种群数量,天峻县政府、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县森林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做出了大量努力。经中科院、省动管局等相关部门的调查,生格种群、快尔玛种群分布在天峻县境内,目前,全县普氏原羚栖息地总面积达162802亩。为保障普氏原羚种群间的交流,天峻县在普氏原羚主要分布区域划出饮水迁徙通道35条。2015年投资6000元在普氏原羚主要分布区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同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普氏原羚分布密集区域的牧民群众进行科学教育和法制宣传,据统计,不到20年的时间,天峻县境内的普氏原羚种群已增加到500只左右。
草原围栏是牧区改良草场的重要途径,围栏高度通常设在1.5米左右,虽然是公认的草原跑跳高手,但个头较小的幼羊还是跨不过这个高度,有时它们的皮毛会被围栏上的刺丝划破,更严重的会挂在围栏上难以挣脱。巡护的工作人员下班后很难发现这些等待救援的幼羊,常有热心的牧民群众自发的成为草原护卫员,解救出受伤的幼羊,为它们清洗伤口,和自家羊群放在一起耐心照料,直到普氏原羚康复返回栖息地。牧民多杰今年就在自家草场发现了3只在队伍中走失的幼羊,由孙子孙女负责喂奶照料,小羊渐渐长大,辨别出自己同普通羊羔的区别后决定在一个夜晚跳出围栏返回草原,第二天发现朝夕相处的伙伴已不在羊圈孩子们虽然不舍,但能亲手将普氏原羚养大已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近年来,天峻县对普氏原羚栖息地的牧民给予了资金补偿,逐步拆除围栏顶部的刺丝,降低了围栏高度,还普氏原羚一个开阔自由的空间。
听到这些介绍和发生在牧民身边的故事后,我们更加期待能再次看到这些草原上的精灵。 司机师傅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他根据以往经验开车慢慢向前,翻过一座山坡,带我们寻找普氏原羚的踪迹,突然,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七八只在山坡上吃草的普氏原羚,趁它们还没发现,大家趁机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不巧一只羚羊发现了暗地“潜伏”的我们,它迈开蹄子撒腿就跑,其他羚羊受到了惊吓也都顺着一个方向朝着山沟跑去,虽然又是一次失败的“伏击”,可这次也大概看清了普氏原羚的样貌。在奔跑时它们一扭一扭的心形白色臀部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因为普氏原羚在受到惊吓后会将臀部的白色羊毛翻在外层,提醒落在后面的羊群周围有危险。这种预警方式更增加了我们对它们的喜爱。不一会儿草原上起风了,下起了星星点点的细雨,同行的记者也收拾好装备坐车返程,遥望普氏原羚出现过的方向,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希望它们快乐地奔跑在这片自由的乐园。
寻找高原精灵——普氏原羚
日期:2016-09-13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