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 为青海扶贫开发工作把脉开方

日期:2016-12-19
字体:【 打印本页

11月21日至25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次会议,其中一项议题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11月23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邓本太主持召开专题询问联组会议,与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围绕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询问,副省长严金海带领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农牧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商务厅、省卫计委、省扶贫开发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到场认真应询,逐一作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后,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相继出台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1+8+10”政策体系。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事关全省工作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成为全省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2015年12月1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6次主任会议在审议2016年监督工作计划(草案)时,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穆东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今年11月底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整体脱贫步伐的决议》,将扶贫攻坚摆上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计划经过五年的努力,确保2020年整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人大常委会作为我省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紧紧围绕省委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开展监督工作,把保障和促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今年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建议在监督工作计划中增加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全力推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深入开展。主任会议经过审议,将该议题纳入到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监督工作计划。

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监督工作计划报经省委同意后,为确保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和开展专题询问工作顺利进行,省人大常委会及时成立了由常委会党组副 书记、副书记邓本太任组长的专题调研组;省人大农牧委作为具体组织实施部门,在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专题调研和专题询问的实施方案;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常委会秘书长贾应忠于5月份及时组织召开省人大农牧委、常委会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询问协调会,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省人大农牧委精心组织实施,主动协调各相关单位,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和征询、梳理专题询问问题,协调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各项应询准备等筹备工作。

加强调研,找准问题是做好专题询问工作的基础。4—8月份,常委会扶贫开发专题调研组分成两个小组,由邓本太和农牧委主任委员陈世庆分别带队,先后赴8个市州及20个县,通过听取州(市)县乡政府汇报,与基层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贫困农牧民座谈交流,深入易地搬迁点、产业项目实施地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调研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10月19日,由邓本太主持,调研组专题听取省政府扶贫开发局等15个相关部门汇报,详细了解扶贫开发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另外,邓本太带领农牧委的同志,年内还深入多个县乡村,针对典型问题进行了“解剖麻雀”式调研。

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也把扶贫开发工作调研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常委会副主任穆东升、邓本太、苏宁、昂毛、曹文虎、马伟、曹宏分别带队到7个对口扶贫工作联系县调研,通过走访慰问贫困户,与县乡领导以及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县乡村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措施办法、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下一步工作打算等,与各族群众共话扶贫家常,查找贫困原因,把脉扶贫难点,共谋致富路径,了解农牧民群众所思所盼,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昂毛带队赴4个州市部分县乡,专门就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了调研。

就一个专题,省人大常委会重视程度之高、参与调研领导之多、投入精力时间和调研广度深度力度之大,在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为审议好政府的专项报告、做好专题询问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选准问题,确定询问题目是做好专题询问的前提。调研结束后,邓本太多次召集调研组成员和农牧委的同志,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市州人大常委会反馈的专题询问问题逐条进行反复研究,初步筛选了12类15个问题拟作为专题询问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精准识别施策、产业培育、边缘人口等共性和重大的问题,也有电子商务、农牧民培训、教育医疗扶贫、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易地搬迁、扶贫资金使用和风险防控等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11月9日,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87次主任会议审议,正式确定了9类11个专题询问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世庆首先询问,我省还有相当一部分边缘人口,如果不统筹考虑,势必影响区域性整体脱贫。海北州县两级政府今年安排了5000万元资金,对边缘人口进行同步帮扶,但省内大部分地区没有这样搞。我省边缘人口有多少,省上是如何考虑边缘人口的帮扶?

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诚恳应答:目前,国家对边缘人口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标准。我们认为边缘人口是相对于贫困人口而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970元至4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根据统计部门抽样调查,并考虑因灾、因病返贫等实际,我省边缘人口约30万左右,占农牧民总人口的10.3%。我们从五个方面统筹考虑边缘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一是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2015年底国家测算我省贫困人口规模为42万,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最终国家确认我省贫困人口为52万。这使我省10万边缘人口纳入了国家扶持范围,享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资金。二是守住一个底线。要确保现有52万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不增加新的边缘人口。三是加强动态管理。在每年数据清洗和动态调整中,将致贫或返贫的边缘人口纳入扶贫政策扶持范围。四是明确政策延续。对摘帽后的贫困县扶持政策不变且有奖励,鼓励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摘帽后由各地自行确定扶持对象。如西宁市和海西州计划将6000元以下、海北州计划将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扶持范围。五是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做到点面结合,综合施策,统筹推进。

陈世庆继续询问,我省正常年份返贫率在13%,而灾年的返贫率高达25%,自然灾害对农牧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省上对农牧业防灾减灾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应询说,我省是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我们将结合扶贫攻坚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日光温室、规模养殖场、果蔬标准园,牧区重点加强畜棚、人工饲草地、贮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完善监测服务体系。加强自然灾害信息监测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灾情应急预案,提升各类灾情监测应对能力。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产业,增强青南多灾易灾地区越冬饲料保障;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地膜覆盖面和抗旱品种推广,增强防旱抗旱能力。四是健全农牧业保险体系。继续做好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工作,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藏羊、牦牛保险支持力度,探索中藏药材、家禽、饲草保险试点,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规模,形成大灾风险分担机制。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春云询问,我省在产业培育中究竟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今后将采取哪些对策和措施?   

张黄元应询说,全省52万贫困人口中有39.9万人需要依靠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已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全省上下已经形成共识,但也确实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差。绝大多数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调整余地小,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而且缺乏带动一方致富的新型经营主体,农牧民从产业发展中分享的增值效益很少。三是缺乏精准扶持项目。专门针对贫困农牧民的好项目安排很少,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相得益彰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产业培育存在盲目性。个别地方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不注重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而是盲目跟风,致使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不仅影响增收脱贫,还挫伤贫困户的积极性。

张黄元说,省上编制了省县两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规划总投资157.76亿元,其中农牧业投资126.9亿元,年均近32亿元。一是抓规划落实。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产业发展方案,努力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确保产业发展精准落实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头上。二是抓指导服务。重点围绕东部特色高效种养业、环湖循环农牧业、青南有机生态畜牧业、柴达木生态畜牧业和枸杞产业、沿黄高原特色冷水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加强对贫困户的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经营培训和资金扶持。三是抓主体培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主体,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经营等方式,强化联贫带贫的帮扶机制。四是抓机制创新。探索建立贫困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共同分享资源、资产收益的长效机制,让贫困农牧民既可以获得产业发展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也可以通过股权分红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五是抓项目实施。把农牧产业项目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接起来,加大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督促实施好具体项目,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马丰胜补充说,产业扶贫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一是产业选择培育难。我省80%以上的贫困农牧民分布在资源禀赋差、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的青南高寒牧区和东部干旱山区,可供选择的产业十分有限。二是产业选择简单化。因基层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项目库建设薄弱,导致产业选择过于简单和雷同。三是产业发展见效慢。扶贫资金当年投入,当年见效难度大。下一步,在产业选择上,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林则林,精准施策;在产业方向上,紧紧围绕十大特色产业,做大基地,做强规模,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路子;在工作举措上,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技能培训,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在资金安排上,2017年计划安排14.4亿元,覆盖贫困人口24万人,提前三年做到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舰询问,省上对识别、施策不精准问题将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应询说,从今年国家组织开展的第三方评估试点工作看,我省识别准确率为99.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识别、施策不够精准问题。今后,一是继续加大工作指导和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作用,通过采取倒排倒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提升贫困识别精准度。二是健全完善贫困基础数据库,通过与行业部门建立数据信息分析比对工作机制,坚决将不符合条件的农牧户予以剔除。三是加大督查巡查工作力度,对群众反映的精准识别问题,做到有问必查、有错必纠。四是强化精准识别档案管理,通过如实收集、记录贫困户资料,对精准识别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

马正军说,对施策不精准的问题,我们将着重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县级主体责任,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因村因户因人量身施策。二是加大督查巡查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各地精准施策工作进行重点督查,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三是进一步强化考核问责工作,发挥好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对精准施策存在的问题实行跟踪问效严肃追责。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杨伯让询问,如何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将如何改进?

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沙德林应询说,我省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国家确定了20万人的搬迁规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万人,达到了应搬尽搬。在总体政策设计上,加强后续政策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得好。在安置方式上,根据地区地域特征和群众搬迁需求,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在扶持标准上,出台了综合性的扶持政策,标准在全国属于最高。在项目建设上,确定80平米的最高上限,严格落实国家人均不超过25平米的政策要求,对今后需要扩建的,采取预留空间的办法予以解决。在政策措施保障上,落实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教育脱贫、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生态保护等扶持政策,政策叠加,措施配套,缺啥补啥。同时,对集中安置区,按照新农村、新牧区的标准来规划和打造,水电路房气网等基础设施全方位配套,高标准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马文邦询问,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对那些不思进取、甘于贫困、好吃懒做的懒人将采取哪些措施?

马正军应询说,我省52万贫困人口,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弱、意识差,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也有一些群众行动没办法、脑子没想法,不愿改变现状,负面影响很大。对此,一是进一步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减少政府大包大揽,让贫困群众参与到对象识别、需求评估、项目选择、实施和监测等各个环节,保证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强化到户产业的服务指导,对贫困户给予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避免群众不因村因户选择项目,一哄而上,规避好项目风险。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个体发展能力。四是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对自主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户,加大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大贴息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脱贫积极性。五是充分挖掘和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发挥好“领头羊”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乡土人才来引导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六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作用。

马正军说,对个别贫困人口不思进取、甘于贫困、好吃懒做的现象,决不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一是通过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做好激励引导工作,主动、热情、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既送温暖,更送志气和信心,用真心和行动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二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营造靠劳动脱贫光荣、懒惰无为可耻的氛围。省上已成立思想引导工作组,抽调有基层工作经验、懂“双语”的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宣讲,来逐步解决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一批脱贫典型现身说法,让他们明确差距,改变不良习惯,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四是要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来监督,让村规民约来约束,达到正向激励效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国生询问,今年投入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在保障财政扶贫资金风险防范,特别是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专项资金的风险防范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新平应询说,今年省级财政安排下达各类扶贫资金42.55亿元,截止10月底,各级财政部门完成扶贫专项资金支出40.47亿元,各级扶贫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完成项目实际支出25.95亿元,实际支出比例为64.12%。在财政扶贫资金风险防范上,一是严格执行《关于加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资产收益类项目,必须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二是加强对扶贫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的督查,通过专项行动营造出打击扶贫领域违纪违法的高压态势,强化扶贫专项资金的风险防控意识。

马丰胜补充说,由于前期有的政策未明朗,导致一些年度资金在安排使用上有点滞后,7月份资金使用进度仅60%多,目前已接近90%。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加强风险防范,一是要求各类经营主体、项目村和受益户订立资产收益投资分红和入股分红协议。二是做好经营主体资产抵押并进行公证。三是明确资产运营方保值增值责任,对出现问题的优先保障贫困人口资产受益权。四是要求各类经营主体把实施资产收益脱贫项目形成的资产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保障因不可抗力导致资产损失后贫困人口的收益。

省人大农牧委委员宋维林询问,对贫困大学生有无统一的资助政策,对解决部分贫困大学生债务方面有哪些考虑?

教育厅厅长王绚应询说,我省有统一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一是对贫困本专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每年分别资助3000元、6000元、10000元的国家助学金。二是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专科生、研究生每年最高可分别贷款8000元、12000元,上学期间贷款免息,毕业后前3年只还利息,工作第3年起还本息,还款期限最长可延长至20年。三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各行业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捐助和个人捐款等多种资助方式组合的资助体系。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自2008年实施助学贷款政策至今,只有2.85%的学生逾期未还清助学贷款,对此,我们将认真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原因,与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

宋维林继续询问,如何提升农牧民技能培训质量?

省人社厅厅长杨颐应询说,“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组织农牧民劳动力技能培训33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占80%,培训后当期就业率75%以上,转移就业人员月收入较未培训人员增加300元以上。今后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提升培训质量:一是紧贴需求做计划,促进技能培训与农牧民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优胜劣汰增效益,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体制机制。三是立足实际保重点,提高培训的差异性、针对性。四是改革创新强机制,大力推进培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张黄元补充说,近年来,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3.25万人(7442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初步构建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体系。“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围绕贫困户的需求和意愿,以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内容,继续加大对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育力度,着力提高培育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健全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职业农牧民培育机制。二是抓好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每县建立2—3个农牧民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增强培训对象的实践能力。三是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1.5万人,力争通过考核认定的职业农牧民占比达到30%以上,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牧业生产经营者,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省人大农牧委副主任委员贾惠清询问,如何确保贫困地区各族群众享有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对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地方病、传染病等有什么具体措施?在做好贫困家庭优生优育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卫计委副主任张秀萍应询说,在确保贫困地区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实施“一免七减四优先十覆盖”政策、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深化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健全包虫病防控联动机制、打造传染病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等措施,全面强化医疗精准扶贫。重点做好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农牧区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牧区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加大对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基本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八个方面工作。

张秀萍说,省上制定了防治地方性氟(砷)中毒、包虫病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动员相关地区和部门力量,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将防治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同时开展传染病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对贫困地区结核病人进行免费医疗救治,开展慢性病防控培训,提升贫困村医生队伍慢性病防控能力。

张秀萍说,在贫困家庭优生优育方面,一是为贫困群众进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计划生育技术免费服务,开展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项目,提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参检率,切实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二是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人补助500元,逐步建立农村牧区孕产妇医疗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三是推广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尽早发现贫困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和新生儿听力障碍疾患儿童,降低儿童智障和听力残疾发生率。

省人大农牧委委员杨秀玲询问,在贫困地区宽带网络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扶持措施,效果如何?

省商务厅厅长尚玉龙应询说,我省农牧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弱,宽带网络建设、物流配送快递和电子商务在农牧区农牧户应用的覆盖率三个短板需要尽快补齐。一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宽带数字青海战略,强化政策支撑,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社会资源向农牧区转移、延伸。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大在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在649个村新建和改建宽带网络提高应用水平,在11个县开展了电商进农村试点工作。三是强化项目带动,从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和电商的推广应用两个方面争取了大批资金,到2020年宽带应用率由目前的93%提高到98%;在894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53个)实施电商应用,带动了3400个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种殖、手工编织等产业,实现了年均增收9700元。四是强化人才培训,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五是强化典型示范。在大通3个村开展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产销对接的合作模式,包括建设农产品的限价体验店来实现网上和实体店的多渠道销售,帮助当地296个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户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

专题询问结束后,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询问人和列席本次常委会的各专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对每一个应询回答进行了满意度测评。经统计,除对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农牧民技能培训质量、公共卫生服务的应询回答尚有4%的不满意外,对其他应询回答满意率达100%。

专题询问结束时,副省长严金海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后,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主的导向,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同向精准发力,持续加大监督支持力度。这次专门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的高度关注、关心和有力支持。各位委员和代表紧紧围绕脱贫目标、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行了现场面对面询问,直面问题,切中要害,充满了爱民、为民、利民的高尚情怀,体现了依法履职的责任担当。省政府将以这次询问为契机,认真查找不足,整改问题,改进工作,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更加积极地支持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依法履职,督促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严金海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为了打赢这场“硬仗”,省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六个精准” 和“五个一批”的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出台了“1+8+1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政策,各地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也相继制定了补齐短板的配套措施,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一场集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在高原大地打响。从目前情况来看,年初确定的“11万贫困人口脱贫、400 个贫困村退出、6 个贫困县摘帽”的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集西部、民族、贫穷于一身的青海来讲,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繁重,而且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必须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广泛参与,坚持精准聚集、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改革创新,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确保52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一是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列出清单,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一件一件盯着办,办成一件销号一件,切切实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把“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六个精准”为有力抓手,以精准思维、精准做法为遵循,持之以恒,持续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坚持“对症下药”,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三是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注重各类要素、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各项政策举措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形成强大合力,将脱贫攻坚顺利推向前进。四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用心用力去开展扶贫工作,切实解决好贫困识别、脱贫规划、政策落实、驻村帮扶、产业扶贫等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问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严金海说,省政府将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研究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问题,列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邓本太在专题询问结束时说,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责任重大,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刚才,委员和代表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询问,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作了实事求是、坦诚认真的回答。严金海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就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抓好整改工作做出了诚恳的承诺。我们相信,这次专题询问必将有效地推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目前,我省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认清我省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压力大的基本省情,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的扶贫开发道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工作实效,扎扎实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会后,请省人大农牧委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形成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研究同意后,印送省人民政府办理。

2017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对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和专题询问提出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回头看,通过加大对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力度,扎实有序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省人大农牧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