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民心所向

日期:2015-04-20
字体:【 打印本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认识和总结的最新成果

2013524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六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认识和总结的最新成果。

纵观近一二百年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样也付出了沉痛代价。1930年比利时玛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3年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1955年日本富山县骨痛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63年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由于环境污染致病、致死的人数众多,教训惨痛、影响深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也是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不灭阴影,更是对人类蔑视自然、违背自然的无情警示和惩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以及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引起了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警醒。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涌现,环保运动此起彼伏。有识之士不断发出呼吁,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是其重要代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可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问题。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首次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总体部署。可以说,“生态文明”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党首先提出的,但揭示其本质、丰富其内涵,把它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社会加以推行,则是我们党前无古人的创举。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我们党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扭转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注定是场持久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清醒认识”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刻警醒。他提出,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决不能用后代人的幸福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解决环境问题既要迈出更大步伐,也要有耐心定力。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他强调,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体现得更加充分,特别在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成果考核评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方向、财税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领域,都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必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必将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识。

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过去的3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63.6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伴随着喜人成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复杂、压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反映越来越强烈。从大气环境来看:我国PM2.5问题突出,细粒子导致能见度加速下降,平均每4年下降1公里。据统计,2014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监测的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只占9.9%,未达标的城市占90.1%。多年来,我国海口市空气质量持续排名全国第一,但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世界1082个城市(2008—20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布显示,我国31个省会城市参与排名,海口市也仅仅排名在814位,其余城市均排在890位之后,北京市排名第1035位,西宁市列1053名。从水环境来看:据统计,我国十大流域的70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占9%。目前主要水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实际排放量均为环境容量的4倍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直接面临着有毒有机物、重金属、藻毒素等多种污染威胁。农村环境保护十分薄弱,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从经济结构上看: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产量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而河北省年产钢比全球钢产量第二大国日本多5000万吨以上,是美国钢产量的1.8倍,有人戏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日本第四、美国第五”。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就人口来说: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总人口6710万,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总人口。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亿,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汽车总量将达到11亿,超过全球目前的汽车总量。每天将消耗9900万桶石油,超过目前全世界的石油总产量,仅停车场还将需要29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当前我国稻田总面积,也相当于江苏、河北两省面积的总和。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西方发达国家“狗熊掰棒子”似的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针对这些严重、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思想高度一致、认识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反对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强调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他指出,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他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要坚决摒弃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陈旧思维,以生态保护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三、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青海的重大战略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个人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讲得比较多,特别是对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做出8次指示,针对性和指导性都非常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海在全国是有战略地位的,特别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如果生态破坏了,对全局是大的干扰。生态抓好了,中央和老百姓都满意;反之,都不满意。在藏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20146月,中央又将青海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进一步体现了对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高度关注。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坚决贯彻中央战略部署,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无论是在思路举措上,还是在保护成效上,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同时,还应该看到,尽管近年来我省在以往长期努力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收到明显效果,但整体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去年省政府通过全省环境资源保护大检查,发现企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工业园区、重要水源地、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农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很突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湖地区、三江源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隐患。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省情特殊、责任特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把“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方针,进一步处理好全局与局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转移,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规划制定的始终,科学制订和完善发展规划,提出符合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的相关指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紧紧抓住我省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全面落实省委确定的十项生态工作。要加快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容量底线,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按照保护区的级别、面积、生态区位,整体推进管理机构、管护队伍、监测体系、基础设施和科研基地建设,依法保护好核心生态区域。要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和治气、净水、增绿、护蓝等工程,提升全省生态保护建设水平。要严格环境执法检查,制止违法开采,着力解决好环保突出问题。要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努力实现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

(作者系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