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与强国梦

日期:2015-03-09
字体:【 打印本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短缺经济问题突显,为了尽快解决这种矛盾,我国把加快发展放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弱,底子薄,我国采取廉价要素投入方式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增加200110万亿人民币,到2013年底我国GDP达到56万亿人民币,财政收入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推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方式既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引起高度重视,任其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会导致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这种体系和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把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一是从微观层面看,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二是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增长放缓,效率低下。三是从社会层面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具体主要有以下问题。

1.资源压力加大。发展重化工业主要依托资源开采和加工,大量的出口原料和原材料。如煤碳、钢铁、电解铝、焦碳、水泥、铁合金、铜、锌、镁等。而生产这些产品又要消耗大量的电、水、汽、土地,这种发展导致国内的资源难以支撑,还要大量进口。据统计2004年我国GDP仅占全世界的4.4%,而消费了占全世界31%的原煤、30% 铁矿、27%的钢材、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而且过高的资源消耗给我们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2.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七大水系近一半遭到污染,酸雨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8%,植被破坏严重,90%以上的草场退化,18%~20%的国土面积沙化,还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退化,不少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出现地陷,个别城市甚至出现楼房倒塌。土地污染严重,毒粮食、毒蔬菜等有害农畜产品频现市场。

3.金融系统风险加大。近几年金融贷款配置错位,金融系统把大量的贷款用在了重化工业,有的商业银行为了规避政策,想法设方通过信托投资、影子银行等手段贷向了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导致重化工业特别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效益下滑,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阻,银行风险加大。

4.内需和外需失衡。由于国内需求有限,需要大量的国外市场来消化国内的产能,发展过度的依靠外需,又积累了大量的外汇,易导致人民币通胀。

5.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失衡。大家为了发展经济把本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事业采取了市场化的发展方式来推进。如教育事业、住房事业推向了市场化。导致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加重,不少家庭为了给孙子买房或上学,举三代之力,倾三代之家产给第三代买房上学,导致国民消费提前透支,国内消费乏力。

6.经济整体效益下降。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产品附加值低,基本处于利益链的最低端,高资源消耗,带来高能源消耗,进而导致了万元GDP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还大。近些年不少高能耗企业保本经营,有的甚至亏本经营(为了保市场、保职工队伍稳定)。我国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从企业的角度即使不亏损,对国家整体核算效益讲,也是社会财富的净损失,因为环境是不可交易的。

7.就业下降。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这些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就业的弹性系数呈梯减态势。

(二)导致粗放发展方式的诱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实在1995年就提出来了,在“九五”规划纲要中也写了进去,那么,为什么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快了速度,特别是重化工业在全国上下竞相发展,主要原因有:

1.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的,经济总量还是比较小的,据统计1996年我国GDP总量才7.1万亿人民币,是2013年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加快发展还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2.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初期,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原始积累也比较快。要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选择也是一种无奈和不错的选择。

3.当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不大,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压力问题还没有像目前这么突出。人们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大家更多看到的是这种发展成果带来的诱惑。到“十五”规划就把发展的调子定在了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新区的造城运动、形象工程、广场工程,再加上房地产业高热不退使得各地竞相上了一大批“两高一资”项目,重化工业总量和速度再次达到新高。

4.我国考核体系又诱导了各地的发展只重速度、总量,轻质量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抬头。完成高增长的目标任务成了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的主要追求目标。虽然也有其他指标如环保、节能、土地等指标,但其他指标基本围绕增速这一目标转。

5.关于资源环境问题。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发展中带来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了,但认为我们是后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可以避免,我们可以通过 “三同时”的办法不犯发达国家犯过的错误,对资源、环境等带来的挑战充满信心,而且这种发展方式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关于生产资料的生产即“优先增长”原理,这种原理为这种发展方式进一步坚定了决心和信念。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实和历史刻不容缓的要求

当今世界发展瞬息万变,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资源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迁,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并不强,科技领域的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远不如比我国经济总量小的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竞争。粗放增长方式再持续下去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现实要求。就我国人均GDP的水平看,我国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某些方面暴露出的问题看,也与南美一些国家暴露出的问题相近,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效益下降,贫富差距拉大,就业问题突出,如果目前的这种发展方式再持续下去,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易引发社会动荡,我国持续发展就面临挑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当前对我国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如果全国上下统一思想认识,能够真心实意抓转变,千方百计的抓转变,痛下决心抓转变,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国与超级大国的差距就会逐步缩小,我们统一祖国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小,争议领土领海的解决也就要容易得多。如果台湾统一了,我国走向深蓝海洋的通道就能基本解决,对我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具有助推和加速作用。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三个自信”(理论、道路、制度)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需要。如果我国的发展方式成功转变,我国就会成为世界多极中的重要一极,如果我国的发展方式成功转变,我国再持续健康地发展30年,我相信我国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强国之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将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光明康庄大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进一步体现,我国的发展模式将被世界认可。个别超级大国推进的世界单极化的梦想将被扑灭。

4.转变发展方式是改善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和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需要。当前我国从大城市到中小型城(镇)市甚至到农村空气质量下降,大气污染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也笼罩在人们的心里,严重危及全民的健康,土地、湖泊、河流的污染也危及到人民的饮食安全。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的消耗也再难以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依赖进口资源支撑我们的发展,更给我国的长远安全发展带来了挑战,生态破坏也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资源禀赋现实情况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0.1公顷),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人均25M3),我国人均森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人均0.2公顷),我国人均煤炭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人均2.7吨),我国人均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769M2)。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只有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路子,我们才有出路。

(四)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即要有紧迫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1.从战略层面上,瞄准战略制高点,积极发展战略新型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航空航天技术、新型海洋技术、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

2.从存量层面上,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两化”融合步伐,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对初级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延长,就是我们常说的延长产业链、产品链。三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现有产业、企业、产品打通和连接产业链、产品链实现综合利用,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四是对现有产业和项目充分利用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优势进行整合。五是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工艺、设备。

3.从增量层面上,要优化投资结构,新投资项目一定要避免低水平重点建设,瞄准国际高技术水平,提高准入门槛,首先解决我国结构性短缺和短板产业问题。再坚持内延与外延并重的原则。

4.从一、二、三产层面上,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

5.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在于出台多少新政策,而是如何落实好原有政策。

6.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前面几项措施能不能见效的关键,产业能不能健康发展,创新动力能不能迸发。能不能人尽其才关键要依赖于改革,比如财税体制的改革,如何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产业的扶持如何尽量减少政府资金支持,而改为产业政策的扶持,金融改革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国企改革要如何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外贸制度改革如何抑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提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等等。

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总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好顶层设计,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打破各自为阵,地区、部门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顺利推进。□

(作者系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