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省人大记者采访团来到海东市乐都区蒲台乡辛家庄村。盛夏时节,掩映在苍绿之中的瓷砖红瓦分外显眼,村领导热情地出来迎接大家,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大家口中提得最多的要属村党支部书记辛有忠。
位于沟岔地带的辛家庄村共有6个社,在这里居住着242户900余人,村民居住在河的西面,大部分耕地在河的东面,要去劳作就要涉河,十分不便,村里原有的自来水管道因年久失修,发生了多处渗漏现象,劳动出入和人畜饮水成了人们最头痛的问题。为尽早解决这些问题,辛有忠召集辛家庄“两委”班子和村上有威望的老人共同商量办法,在通过多方位的沟通协调后,终于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维修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随后他又争取到项目资金87万元,在村里修建了桥梁、涵洞,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为完善村委会办公室设施,辛有忠自筹资金10万多元,修建了“两委”办公室,并购置了打印机和电脑等电子化办公设备,办公场所成为了党员群众的“政治活动中心”、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培训基地”、为民便民的“经济服务平台”和丰富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舞台”。
辛有忠有多年的村干部工作经验,在2013年当选为海东市人大代表。身为代表的他在闲暇之余总会挨家挨户地到村民家里转转,和他们拉拉家常,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村里许多村民都向他反映有种植薄皮核桃和樱桃的愿望。“有想法就要付诸于行动”,随即,辛有忠便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和村上部分群众去邻村实地考察,借鉴好的种植经验,在看到邻村种出来的樱桃个大味美,收成不错的时候,他决心要带领全村群众发挥本村特长,让百姓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家致富路。2013年他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将村集体土地以流转形式实施扶贫项目开发,当年,流转后的土地就试种了大樱桃200亩,薄皮核桃289亩,试种效果明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记者跟随辛有忠来到田间,映入眼帘的是即将成熟的大樱桃缀满了枝头,在前夜雨水的滋润下,个个晶莹剔透,辛有忠亲自来到田间摘下樱桃分与大家,丰收的喜悦就在眉间。
“这里是村委会,怎么院子里有这么多老人?”,有记者发问。原来,近几年村里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辛有忠看到这种状况后,并没有坐视不管,在他的倡导下,村里采取“上级扶持一点、村上自筹一点、能人捐助一点”的模式,为“五保户”和无人供养的“低保户”集中修建了集住房、洗澡间、食堂、活动室、厕所等设施为一体的15间房屋,并统一配置了沙发、床、衣柜、取暖炉等生活设施,在这里为孤寡伤残老人提供着集中供养的“一站式”服务。
西沟村的村民来得元是一名脑瘫患者,年幼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在养老院中他的情况应是最差的一个,在养老院里每天都会有村上的人给他喂饭,扶他去院子里走走。也许来得元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来自何方,但每次辛有忠来看他的时候,虽听不见也看不到,但只要握着辛有忠的手,他便会仰着头,像个孩子般露出纯真的笑容,久久不愿松开。当在场的记者看到这一幕后,无不动容,对于养老院的这些孤寡老人来说,有辛有忠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
这几年,辛家庄村在变化,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对精神上面的诉求也愈发的高涨。辛家庄村有唱秦腔、眉胡、开办花儿擂台赛的传统,村上的群众希望能把这些老传统继承发扬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作为人大代表的辛有忠把群众的诉求写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更是记在了心间。市、区召开两会期间,他将百姓提出的想法建议提交上去,这项建议恰巧与国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的政策相吻合,同时也得到了在场很多代表的认同和上级领导的重视。通过他多方筹集资金,目前,蒲台乡已修建了两座戏台,成立了辛家庄村秦腔业余剧社。现在,每逢重大节日,村里就会安排秦腔剧目演出,每年端午节,乡里负责人还会邀请全省知名花儿歌唱家和附近村民共同举办花儿擂台赛,这些活动深受辛家庄村民的喜爱,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放眼望去,辛家庄不远处虽是皑皑白雪的南大山,而眼前却是家家红瓦白房,随处可见的小轿车行驶在乡间的街道,说这两年来辛家庄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一点不为过,这一切的改变,辛有忠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