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贯彻实施科技地方性法规情况的考察报告

日期:2014-08-04
字体:【 打印本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借鉴外省区贯彻实施科技地方性法规的成功做法及经验,积极推进青海科技创新,前不久,我与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省科技厅组成的联合考察组,赴广东、广西两省区进行考察学习。一路见闻,深受启发。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完善法规政策,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于1993年制订了自治区科技进步条例。2011年启动对条例的修订工作,并于20139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条例着重将创新驱动、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等内容纳入法规,使地方性法规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科技创新战略的重大部署有机衔接。同时,在推动贯彻实施中,及时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相继出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66个配套文件,为依法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对条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成功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广西周等活动开展科普专题活动等,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广东2011年制定了《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在推动实施中,该省适时制定了7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文件,其中,为从立法层面上解决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还将《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条例》列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加以推进。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条例的理解和实用性,专门组织省科技厅、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常委会法工委等相关部门,联合编印了《〈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释义及实用指南》,对条例立法的宗旨、基本原则及核心内容等作了全面剖析和解读,与条例同步发行。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法规学习培训、深入基层巡回宣传等多种形式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注重多措并举,着力促进形成法规贯彻实施的长效机制。座谈交流期间,两省区对口部门的同志一致认为,抓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必须在建立健全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宏观科技统筹合作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服务的有效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此,两省区大胆创新、注重实效,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管用的办法及措施积极推进。广东省在创新建立资源高效聚集的长效机制方面,开创了“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已吸引全国6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5万名科技人才来粤投资发展。开创了创新科研团队引进新模式,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在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新模式上,推动科技与金融资源相互融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等3项政策措施。实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双提升”战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完善激励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着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大大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

广西大力践行科技“诚信制度”和“阳光工程”等举措,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和改革,提高了科技项目的执行率。尤其是近年来,该区全面推进《广西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启动实施科技项目、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发明专利倍增工程,加大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和授权奖励力度。通过加大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沟通协调,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政府专利工作绩效考核、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种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发明创造活动。据2013年统计数据,全区发明专利受理量突破1万件,连续两年实现倍增,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率蝉联全国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跃居全国第二。自治区专利综合实力指数在全国排位由第27提升至23位。

(三)注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依法推进科技为“三农”服务。针对我省农业科技相对滞后的实际,在这次考察期间,特别注重对两省区在依法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两省区在依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始终坚持将贯彻实施条例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广西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粮食、桑蚕、甘蔗、木薯、罗非鱼、奶水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集成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围绕特色畜禽、水产等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展产业技术示范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开发,提高农产品综合附加值。四是完善农村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五是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强对重点县、乡、村协会、企业等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六是利用网络和电视频道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化等服务工作,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广东特别注重政策和措施引领推动。从2008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行动》、《推进广东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意见》等8项相关实施方案、配套政策、法章和管理办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同时全面实施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尤其是在加快推进广东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3年全省投入科技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支持12个项目进行信息化示范省建设。19个项目列入项目支持直通车工程,投入400万元开展电子商务、网站群等建设,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几点启示

(一)切实加强法规宣传和法律监督,依法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更好地推进全省对科技进步条例的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对条例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载体,通过新闻报道、开设专题栏目、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不断提高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切实解决法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不断促进科技地方性法规的贯彻落实。

(二)加大政策扶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省科技成果专利少、转化低、见效慢,导致科研及成果转化后劲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技创新效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出上下功夫、求突破。通过建立健全科研项目扶持、经费人员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成果推广应用等各项配套扶持和奖励政策,激励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出促进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有效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我省农牧业发展步伐。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牧业才是打开全省各族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大门的“金钥匙”。我们必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青海在农牧业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农牧业高新产品研发、深加工,以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体现出科技扶持、引领和带动作用,才能使我省踏上现代农牧业的快车道,让广大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四)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引领我省科技改革创新。我省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科技人才工作相对薄弱,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青海改革创新和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人才队伍,要按照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创新机制、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促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确保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同时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科技改革与创新,驱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