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日期:2014-08-04
字体:【 打印本页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最近,我赴浙、沪两省市就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和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作了学习考察。两省市创新发展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浙沪两省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浙江省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情况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通过网络平台创新人大工作和代表履职的探索之路,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

网络建设上,采用“集中建设、全省共享、属地管理、分级指导”的建设模式,利用浙江省农业厅已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的“农民信箱”网络平台,不搞硬件重复建设,以每年24万元的租赁方式,短时间内建成了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平台分“代表履职”和“联系群众”两个子系统,分两步建设。“代表履职”系统已于20138月启用,“联系群众”子系统正在建设中。“代表履职”系统设置“工作信息、议案建议、代表履职、网络交流、资料库、电子文档、我的平台”等7个主要栏目。其主要有“信息阅览查询、代表履职服务、邮件短信收发、文件资料接收和网络交流互动”5项功能。网络涵盖浙江5级人大代表、各级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注册用户近10万人。目前,正在研发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手机版(苹果、安卓两套软件系统),方便代表使用。

网络运行上,实现了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部门共享资源、交流互动。人大常委会机关在人代会和常委会期间,通过平台发送会议通知、工作报告、法规草案、会议简报等文件资料。闭会期间开展业务联系、发送通知文件、安排活动调研、征求意见建议等工作。“一府两院”通过平台介绍工作动态、回答工作询问、征求代表建议、反馈意见建议办理结果等。人大代表通过平台可以联系人大和“一府两院”门户网站,了解工作动态,登记履职信息、查阅文件资料、递交议案建议、掌握议案建议办理动态等。代表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栏目介绍履职经验、提交履职案例、讨论热点话题等。

网络管理上,分总站、本站、分站、支站四级,实行动态化分级管理。省、市、县、乡人大机关建立工作机构,指派联络员,承担服务平台的维护运行、培训推广、信息加载、审核管理等工作。代表工作部门围绕建设目标,听取代表的改进意见,提供加载内容,完善管理手段,加强协调服务。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与网络维护,对平台设置和功能进行修改调整,优化流程和网页,推动平台建设和运行。

(二)上海市开展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情况

上海市十分重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通过建立“代表联络室”等载体,畅通和丰富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      

制度建设上,上海市委转发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推进和规范本市社区(街道)设立人大代表联络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对代表联络服务部门的机构名称,设置方式、人员配备、资金保障、工作职责等作出了规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市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若干意见(试行)》,就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方式,反映意见建议的途径和处理、反馈机制,联系人民群众的服务保障,人大代表接受原选举单位监督等作了规范。

载体建设上,上海市在98个社区(街道)和44个非街道建制(开发区、高新科技园等新型区域和部分乡镇人大)全部设立了社区(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对外统一挂牌。联络室内活动制度、代表姓名照片、联系电话、活动时间、活动计划、活动内容等信息上墙公开。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为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到基层履职提供联络服务保障。

服务保障上,上海市以区县为单位,以社区(街道)为依托,安排各级人大代表相对固定联系一个居委会,公开代表身份和联系方式,规定代表以座谈、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集中到社区开展联系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通过社区(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代表意见快递平台等,直接或转交社区(街道)、市区县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并答复代表,各级人大有关工作部门跟踪督办。代表联络室工作经费由财政拨付,列入年度预算。

二、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上海市委转发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人大代表联络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从人员配备、场所安排、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浙江省委主要领导通过履职平台寄语代表,鼓励代表多用、用好履职平台。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组成部门通过履职平台征求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在使用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着力推动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建设和使用,各级人大常委会建立领导小组,指导人大代表、工作人员用好平台,使人大工作紧跟新形势,更加符合与时俱进新要求,保障了联系群众工作落实到位,开展有力。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根本。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和代表联络室建设与使用,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促进人大工作充满活力、代表工作赋予生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密切与人大代表、人民群众联系的新型工具。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工作者,积极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作方式有机结合,拓宽代表履职、密切联系群众渠道,保证代表反映民意多了一辆“直通车”,联系代表增加了一条“快速路”,保障代表履职添了一把“新利器”。

(三)开拓创新是动力。不断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方式,发挥人大代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作用,就必须推动人大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代表工作与时俱进。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工作谋划上、履职方式上不断创新人大工作思路,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拓宽联系人民群众渠道,在坚持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才能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三、对我省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我省在拓展和提升代表工作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如去年制订出台了两个联系工作制度,推动了联系群众工作开展。创新性地将代表建议办理结果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前夕分别在《青海日报》、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布,扩大社会影响面,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但是,还存在工作机构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交流不够畅通,各地代表联络室建设发展不平衡,名称不统一、制度不健全、活动不经常等问题,影响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方便快捷实用的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在各地设立建设“人大代表联络室”,实现信息网络技术与实物载体平台工作方式相结合,是今后代表工作与时俱进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我省人大代表网络履职平台建设

鉴于网络履职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和我们现有网络技术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我省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搭建代表履职平台。按照“方便、实用、快捷”的原则,在省人大门户网站上建立人大代表联系窗口,向人大代表提供信息阅览查询、代表履职服务登记、邮件短信收发、文件资料接收等四项功能。代表可通过该平台了解省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情况,递交和查询代表议案建议及办理情况,登记代表履职活动,联系人大工作机构等。第二步,优化平台服务功能。通过一个时期的试运行,代表工作部门、信息中心及省人大相关处室总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系统功能、栏目设置和信息资料内容进行完善和提升,优化网络平台的操作和功能设置。同时设计开发代表履职平台的手机版软件(苹果和安卓两个系统)。第三步,规范完善平台系统。充实系统内容,优化软件设计,使该系统栏目内容更加丰富,作用功能更趋完善,覆盖和延伸更为广泛和深入,成为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两院”相关部门交流互动的工作平台和电子桥梁。

(二)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代表联系群众工作

本着一室多用原则,引导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在现有的乡镇、社区服务场所设立挂牌“代表联络室”,使之建设成为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依法履行职务,密切联系群众的载体和依托,逐步实现全覆盖。一是规范完善平台。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接待室”。乡镇、街道、社区可利用“党员活动室”、“老干部活动室”、“人大代表之家”、“基层图书室”和社区服务场所等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对外统一挂“代表联络室”,建设成为人大代表履职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二是建立完善制度。可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完善《代表联络室工作职责》、《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人大代表学习制度》、《代表接待选民制度》、《代表述职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等规范性制度。代表名单、照片、联系方式、工作计划等信息可以一并上墙公布,便于联系群众和接受选民监督。三是搞好协调服务。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工作指导,通过开展学习培训、视察调研、接待选民、向选民述职、听取意见建议等形式开展代表活动。固定一名专兼职联络员,落实活动安排,收集意见建议,做好活动记录,服务保障人大代表履职。省人大常委会可适时召开座谈会,推广工作经验,制订印发规范性指导文件,促进代表联络室建设和发展,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