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我就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提出“十二五”时期,循化县要把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结合起来,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特色产业、做强非公经济、提升教育水平,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时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的杨传堂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时隔三年,我又到循化县考察,看到循化县的面貌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到循化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十分欣慰。
循化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63万人,其中撒拉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3.58%。近年来,循化县紧紧围绕全省“四个发展”、“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和海东市委、市政府“三大历史任务”、“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准确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社会协调发展、群众普遍受益、大局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一是将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一核两椒”等优势种植业,并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高效转型的有效措施,初步建成了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二是精心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用品生产区和清真食品加工区”,大力扶持和做大做强雪驰、甲秀、白驼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天香、忠华、振荣等“农”字头企业,伊光、好地、岗拉等民族用品加工企业,稳步发展劳务经济,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精心策划举办了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强势推介“撒拉族绿色家园”旅游品牌,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四是城镇建设力度很大,规模日益扩大,面貌显著改善,功能日趋提升,县城积石镇成为黄河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镇,街子、白庄、文都等集镇建设随之跟紧,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五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实现“普九”目标,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有序推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学前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循化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尚小,城镇化水平较低,农牧业综合开发程度不高,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今后,循化县要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全省 “四区两带一线”的整体格局中,充分发挥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民营企业发展基础好等优势条件,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扶持少小民族发展等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循化县地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是享誉全省的“瓜果之乡”,要立足传统,着力做大做强以“一核两椒”为主的特色产业,打造沿黄特色作物经济带。要加大对农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提高产品的深精加工能力,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在实现规模效益上求突破,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循化毗邻青南、甘南两大牧区,群众擅长畜牧经营,要继续实施“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以扶持规模养殖户为主,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牧民技能水平和创业本领,打造“拉面经济”等清真餐饮品牌,使拉面经济步入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之路,搞活县域经济。要充分利用穆斯林群众与中东国家宗教信仰相同,易于融合的优势,积极拓展国外劳务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挖掘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联度,推动旅游业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提高循化旅游的知名度。
(二)关注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要把改善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更多的财力,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民生工作由特惠温饱型向普惠小康型转变。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同时,大力做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之在加强与市场对接,拓展发展空间,在特色专业的设置上实现新突破,为全县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积极实施县乡医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增加投入,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加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使老有所养政策充分得以体现。加快推进扶贫工作,不断加大扶贫项目实施力度,积极推进输血型扶贫向强化造血功能的转变,努力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大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提高产业化扶贫的整体效益。
(三)加快城镇化,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发展。要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完善城北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河北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南提升改造步伐,完美县城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品味,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实现县城向产业形态成熟、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的转型,建成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商贸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以公路和信息建设为纽带,进一步加强街子、白庄、文都等重要集镇建设,提高全县经济的融合度。切实加强宣传引导,落实好在继续享受土地(草场)、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四项农村政策的同时,享受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优抚安置七项城镇居民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到城市生活,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城镇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四)注重文化支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此交汇,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在此融合,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在此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要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农牧区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全面认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汲取其中的合理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涵养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的不竭动力。
(五)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发展软实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要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人文、投资、信用的发展环境。要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赢得发展主动权。□
(作者系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