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三江源生态保护与项目实施情况

日期:2012-08-30
字体:【 打印本页

最近,桑杰副主任带领调研组就三江源生态保护与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730日,调研组首先听取了省三江源办公室、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的工作汇报,随后赴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果洛调研时,调研组听取了果洛州政府关于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介绍,调研组的同志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桑杰副主任在座谈会上讲话。

桑杰副主任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省政府有关部门、相关地区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领导重视、措施有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地生产能力及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湿地生态和湿地功能整合性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促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桑杰副主任指出,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青海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更事关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继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作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功能区划不尽合理、利用矛盾突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今后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为深入推进保护区建设,桑杰副主任就今后要着力做好的工作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工作衔接,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和实施二期规划。三江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目前,二期工程规划也已编制完成。二期规划是试验区建设的主体规划,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实施规划。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中要处理好巩固与提升的关系,认真总结一期工程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保障评估体系,着力提升生态保护层次,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试验区建设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循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试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尽早出台三江源保护区管理条例,通过规划的优化调整和保障措施的出台,进一步为保护生态夯实基础,为民生改善创造条件,为藏区发展拓展空间,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过程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二是深入研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建立规范长效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要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有机结合起来,与探索创新社会力量参与以及碳交易等新型补偿方式结合起来,力争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靠我省省级财政难以承担全部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所需经费,建议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为试验区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力、财力保证。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民生第一,支持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后续产业是三江源生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支撑,解决好生态移民长远生计问题是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投入,大力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强化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大特色种养业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生态移民发展二三产业,确保生态移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效巩固保护建设成果。四是切实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考虑试验区支出成本差异,切实提高财政对三江源地区转移支付系数,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提高基层政权运转的经费保障水平。

近期,调研组还将赴玉树藏族自治州就该项工作开展调研。□ (财经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