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主要牧区之一,牧民人口占全州农牧民总人口的29.12%。凭借资源禀赋,畜牧业一直是推动全州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七八十年代,我在海北工作多年,缘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十分关注海北牧区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也撰写了一些调研文章,为海北发展建言献策。近期,我又赴海北就“三牧”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期间,我与州县乡领导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和州委领导和州政府相关领导交换了意见,并深入基层,走访了牧户。
“十一五”以来,全州按照省委提出的走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以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为目标,积极推进集约化经营、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多数牧户实现了“五配套”、“六配套”乃至“八配套”,形成了产业合理布局、牲畜结构和品种优化、四季均衡出栏的格局,探索走出了具有海北特点“双转双赢”的路子。2011年全州实现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1亿元,牧业增加值达到8.57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882元,是全州农牧民人均水平的114%。
(一)以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努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按照全省“四区两带一线”的战略布局,海北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在5个村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分别确定42个村和30个村为生态畜牧业启动村和建设村。从去年开始,整合捆绑项目资金和山东援建资金以及依靠群众自筹,筹集近3亿元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打造州级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和19个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村级示范点,形成了以州级科技示范园为龙头,以村级示范点为重点,以启动村和建设村为依托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体系,使全州畜牧业开始从传统经营模式逐步向现代畜牧业方向转变。
(二)大力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坚持把发展特色畜牧业作为促进牧业提质增效,增加牧民收入的切入点,优化畜牧业结构,以牛羊育肥贩运、羔羊和犊牛专业化生产为重点,促进牲畜四季均衡出栏,培育出了以海北牦牛、祁连藏羊和羔羊产业为重点的区域产业品牌。积极实施良种工程,推广和引进优良品种及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全州特色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牦牛提纯复壮、藏系羊本品选育为重点的种子工程,通过引进、选育、置换、提高母畜比例等措施,畜种畜群结构更趋合理,牲畜综合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培育了一批高原牧业繁育基地,完成了全州4个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认定,促进了特色养殖业稳步发展。
(三)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加快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步伐。坚持把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2011年,牧区参与集约化经营的行政村77个,覆盖面达到100%;参与牧户8837户,占全州牧户57.3%;累计集约草场1194.09万亩,集约牲畜122.92万头只,打破了传统分散经营体制,逐步实现畜牧业由粗放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发展。充分发挥海北畜牧业优势资源,积极构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牧户”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提高了畜牧业组织化程度。
(四)牧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设施畜牧业、支农资金、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畜牧业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畜饮水半径控制在2.5公里以内,通电覆盖率达到100%,96.6%的乡镇通油路,450个行政村通硬化路,牧区羊用暖棚覆盖率达到70%,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冬春草场全部实现围栏,抗灾保畜能力不断提高。全州100%的牧户实现定居,建成游牧民定居住房7082套,并积极推进牧民进城定居,四县在城镇修建牧民集中居住小区,有近2000户牧民进城居住。同时,78%的牧户实现水、电、路和草场围栏、畜棚“五配套”。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全州3579万亩草场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始终把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牧区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大力实施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实行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的办学体制,使牧区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贫困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牧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文化、科技及通讯等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广播电视实现基本人口全覆盖。乡镇机构改革、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等牧区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海北“三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长期以来传统生产方式下形成的粗放经营造成草原畜牧业资源衰竭、生态恶化和人畜、草畜矛盾突出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转变,畜牧业整体效益较低、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牧民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海北“三牧”发展,要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实施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巩固青藏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领先地位,建设生态良好、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环湖新区”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在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牧民群众增收三者共赢的路子上做文章、下功夫、迈步伐,努力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安全的生态绿色产业、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健全的科技支持体系、规范的标准生产体系、高效的资源利用水平、科学的循环发展模式。
(一)切实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紧紧围绕推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这一任务,根据市场需求来指导畜牧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加快畜牧业与市场对接步伐,促进畜牧业生产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实现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畜牧业的比较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畜牧业,构建以州级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四县畜产品加工园区为轴心、乡级优畜繁育推广基地为支撑、村级生态畜牧业示范点为依托的高原现代循环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加快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优化整合草场、牲畜及其它生产要素,发挥集约化优势,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坚持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牧业,提高畜牧业优势产业竞争力。着力建设优良畜种体系,加大藏羊“两年三胎”牲畜冻精冷配、畜疫防治、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灭治等新技术推广运用力度,提高畜牧业先进适用科技应用水平。
(二)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和牧业产业化水平。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育品牌、增效益,围绕海北牛羊肉、羔羊肉、犊牛肉、乳制品等优质肉食品和高原牦牛、藏系羊等特种养殖优势,优化和调整牧业畜群、畜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集中精力打造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品牌,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着眼于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畜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畜牧业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来带动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为牧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着眼草原生态科学保护、有序利用和良性循环,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经济耦合循环和畜牧业生产经营诸环节的有机联接循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010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是广大农牧民期盼已久的普惠工程。不同类型草原的载畜能力差别很大,落实补助奖励政策,如果只考虑面积因素,对于草场质量好、载畜能力高的地区就不公平。因此,建议用“标准亩”作为补贴的基本单位,并从减畜时间和减畜数量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在减畜时间上,变一次性减畜为分年度减畜,在减畜数量上,提出变限制性减畜为控制性减畜。要实行牧民管护员制度,每个村根据草原面积大小,通过民主选举产生1—2名牧民管护员,并给予适当报酬,专门负责配合草原监理部门开展对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监管工作。
(四)改善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我省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力、财力、人才方面的投资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要以实施补奖机制为龙头,整合涉及“三牧”工作的风沙治理、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游牧民定居、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扶贫、教育以及新农合等各类资金和项目,形成保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统筹协调机制。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准确把握畜牧业投资重点和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五)积极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加大对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牧民增收的能力。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以集约化股份制经营为抓手,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促进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鼓励引导牧民进城定居和务工,把剩余资金(如,牧户实现集约化股份制分红收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和良种补贴等政策性收入)投入到其它产业,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实现牧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建议凡是国家在农业方面的一些补贴资金,牧业方面也应给予对应补贴,使牧民充分享受国家政策,提高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