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绿色环保水平高。德国的绿色环保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德国政府长期以来在节能和环保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凡是到过德国的人,都对这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仍保持了同大自然的和谐而赞叹不已。当我们乘座的飞机抵达法兰克福时,向窗外望去,绿色一望无际,茂密而青翠的树林包裹着城市,一幢幢建筑物倒像是洒落和镶嵌在绿色地毯上的饰物,不会感到是到了一座大城市。一个幅员并不广阔的国家把这么多面积“分配”给森林和草地,着实令人羡慕。德国人用于花卉的消费是世界上比较高的,鲜花几乎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大街小巷,举目望去,窗台上几乎都摆放着各种鲜花。花草自然生长,一般不刻意修剪,不求整齐划一。在德国,所有建筑物施工前必须规划出绿地面积,绿化用地十分充足,所到之处充满绿色,郁郁葱葱,市内环境极其优美。街头相隔不远就设有城市公园,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内有树木、草地、花圃、雕塑,别具特色。德国的大型园林的绿化设计十分宏伟、壮阔,以巨大的几何图形勾画出园林各组成部分的轮廓,宽广的草坪、巨大的喷泉、葱郁的森林、辽阔的视野是其基本元素。即使在车水马龙的繁华地段,依然很清新,很整洁,很湿润,丝毫没有烦躁的感觉,处处空气新鲜,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绿油油的草地上松鼠蹿来蹿去,树上喜鹊、鸽子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清澈的池溏里和小河边野鸭、天鹅等游来游去,营造出和谐共生的氛围。
二是节能减排意识强。德国发展到现在,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全年保持100%的优良率,自来水饮水质量标准达到优良级。环保意识渗透在各个领域,深入人心。一个项目上马,一项工程开工,都要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价。用过饮料瓶都是可以回收的。就拿垃圾分类来说,可以说很是精细,大的分类分为纸张,包装,塑料,玻璃,其他等。光玻璃就分为白玻璃,绿玻璃和其他玻璃。公众和新闻媒体对节能环保问题都高度关注,经常公布环境监测结果,加强舆论监督,收到很好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沉痛的教训之上,比如,流经德国的最大河流莱茵河,20世纪50年代污染也比较严重,为保证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保证饮用水质量及改善沉淀物的情况,莱茵河流域的9个国家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签定了合作公约,各公约国在改善莱茵河的水质上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力量、人力和资金。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莱茵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提高。现在莱茵河在德国的经济、文化、旅游、城市面貌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变成了美丽的香江。绿化率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指标之一,现在的德国60%以上的绿化率,到处是绿树成荫,可以说没有裸露的土地。在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德国的要求也很高。比如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德国目前发电已形成多样化格局,火电、核电、风力发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已占到总能源的66%以上。德国几年前已关闭国内所有的煤矿。受日本地震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德国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将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强,我们已经认识到环境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了。德国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看来我们国家环境保护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提高我们每个公民环保意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总结出一条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模式。我国应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火力发电的比例,减少煤炭这一一次性能源的消耗。一方面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未来能源需要做好储备。
三是注重节能法律体系建设。德国是继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德国除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外,其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大部分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德国注重用法律手段确认、规范、指引能源政策和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节能法律体系,保障了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就制定了一系列能源法律,如,《能源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低碳循环经济法》等,通过法律努力进行结构调整、降低能耗,鼓励开发和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把节能减排和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新型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在立法权责方面,联邦法是主体,特别是在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消除、废物管理、化学品、遗传工程、核安全等方面,宪法规定了联邦专有立法权。各州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法规,可在水管理、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方面进行立法,但是地方立法不得与联邦立法相关法律相抵触。因此,德国的节能立法十分完善,大到企业间能源的循环利用,小到人们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而且法律条款制订的很细,比较详尽完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宣传,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实施。
四是注重节能政策引导。德国的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由政府主导来推动,加强政策引导,同时加大社会倡导力度,多管齐下,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近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刺激经济复苏、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几个重点领域,制定了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规划,并分阶段制定短、中、长期具体规划,内容详尽,措施完备。例如,德国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基本国策推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指导和促进了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创新研究。特别是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领域,按照规划已经完成了从概念设计到商品化产品开发,从公司创立到全球市场扩张的一系列进程。各种节能产品等随处可见。德国政府还开征了生态税。生态税是以能源消耗为对象的征税,是德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举措,税收促进了能源节约、能源结构优化,提高了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还提供节能基金和低息贷款。节能基金包括节能公益基金和节能信贷基金两种类型,节能公益基金用于支持相关节能中介机构开展节能政策、法规、标准的研究和节能活动;节能信贷基金是节能项目的融资渠道之一,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企业乃至家庭的节能改造和新建节能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
五是高效严谨的作风。德国人的工作作风是非常严谨的,这一点估计大家也早有认识。德国人非常重视工作的计划性,每个德国人都有自己的日程安排本,要想找德国人办事要提前一周进行预约,这已经成为每个德国人的一种基本习惯。这种习惯对工作的条理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工作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德国人的这种计划性不仅体现在工作上,而且已经渗透到了在整个生活中,这使得德国人的生活一切都在计划中。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造就了德国人举世闻名的工作高效率。比如,我们在德国学习考察20天时间里,日程安排紧张有序,上课培训、参观考察等都是严格按照日程安排进行,授课人员、翻译、司机都是提前到岗,工作严谨细致,从没有迟到现象。在培训上课期间,特别是在授课期间,授课人员认真回答学员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使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我们在企业参观时,更感受到德国企业在技术上的严谨。德国人在工作上还非常善于总结,我认为这对于工作人员是一种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因为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分析和计划。我所说的总结并不仅仅是写心得,而是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整理和归纳。整理和归纳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据介绍,德国企业技术人员都有满满一墙柜的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这种资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德国人在工作上的严谨有时会让你感觉到他们很死板,但就是这样的“死板”造就了众多的世界级的工业航母——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宝马,奥迪,宝时捷,大众。这种死板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六是加深了对经济转型与节能降耗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转型与节能降耗的起步与发展虽落后于德国,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我国已经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对节能减排涵义的理解也不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节能降耗和转型发展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倡导,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就我省而言,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和措施,在经济转型与节能降耗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合我省具体实际,一是制定和完善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节能降耗方面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依法调整和规范社会经济行为,保证各种生产要素在法制经济环境中合理配置,加强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转型发展。要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工作,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代表素质,办理和督办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节能降耗中的作用,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扎实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不断细化、补充、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丰富的水能、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实现青海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加大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控和技术改造力度,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督促和帮助企业降低能耗,量化任务,加强考核,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和工艺技术改进。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公众开展有效的宣传和引导,养成垃圾分类和节能、环保、低碳、健康、适度、节俭的自觉习惯,使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公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行为。
学习归来,使我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国的国情、省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关系,坚定不移地秉承“四个坚持”、加快“四个发展”,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一定会把青海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家园。□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