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新青海的战略思维

日期:2012-05-04
字体:【 打印本页

       从2007年的5月至2012年4月,五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在这短短的五年中,青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这些巨大的发展变化,全省各族人民有目共睹。
       五年来,以强卫同志为班长的省委领导班子,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为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治青理政的思想理论,为青海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我深感这套思想理论的提出、完善以及指导实践产生的各种效益,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新青海建设的最大成就、最成功的经验。
       一、深化省情认识,不断提出青海发展新理念
       发展青海、建设青海,首先必须认识青海,这是青海发展的一个必需前提。一方面让外界了解青海、认识青海,增加青海对外的吸引力、关注度,另一方面,青海人必须认识青海,看到自身的优势、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潜力,坚定发展的信心。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十分重要,资金投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但观念更新这个“软件”开发更为重要。因为再好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都要有一个生长的社会“土壤”,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会有不同的结果。制度、政策归根到底要靠人去执行,人的观念如何,直接决定着制度、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青海发展的原动力和实践主体是青海人自己,首先和最为重要的是转变青海人的思想观念,树立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相适应的青海意识。对此,省委一班人在思考、在探索。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2007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正式提出了“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自信是一种精神状态,开放是一种形象,创新是一种动力。这是青海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是为了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是为了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造福各族人民。
       在过去的五年里,青海人民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为引导,进一步打开眼界,立足青海,放眼全国和世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在解决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更加开放地加快建设,更加从容地实现跨越,不断激发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力量。通过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唐卡艺术节、青海藏毯国际博览会等项目、展会、体育赛事、主题活动节,形成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中国夏都”、“大美青海”等靓丽的青海名片,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对青海的关注,为其提高知名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获取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资源,保证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思想理论引领,绘就新青海发展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一个又一个新成就。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青海的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人民的生活还不很富裕。省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纵观青海开发建设历史,对青海省情进行了全面准确的研判,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这个主题和“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六大战略”、“四个转变”和“分两步走”的宏伟蓝图。这个发展蓝图,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相统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要求相一致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深刻把握省情特点、发展阶段和各族人民愿望的必然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后,省委按照这个战略规划,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一)要在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本地实际情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拿出可行措施,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加快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等优势支柱产业,着力培育藏毯、太阳能及硅系类产品等新兴特色产业,加速青海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单一发展向集约发展、循环发展的转变。坚持提升现代特色农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应相统一,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统筹规划,合力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骨干项目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项目,推动青海发展上一个台阶。
       (二)要在保护生态上取得新成效。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国家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这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动员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每一个人参与到各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中,不断完善“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积极探索创立建设生态文明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工作,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三)要在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速推进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要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核心要求,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推动全省各族人民的民生水平实现新的提升,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力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推进医药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制度、住房保障体制、扶贫开发机制,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做到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
       三、落实战略思想,实现新青海科学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不仅要明确目标,还需要切合实际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省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对青海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径进行了不懈探索。2009年,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必须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2010年,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青海发展的规律,就是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探索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具体实践这个规律,还要把握“四个坚持”,就是坚持发展支撑,坚持特色引领,坚持集聚带动,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发展”解决了青海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路径问题,“四个坚持”解决了实现“四个发展”的具体方法问题。“四个发展”和“四个坚持”,是省委深化省情认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的指导青海科学发展的重要规律,是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的构建模式。推动“四个发展”不动摇,贯彻“四个坚持”取得新突破,对于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奋斗目标,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省委紧密结合青海实际,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新青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年11月份召开的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提高文化自觉,担当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色;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的新战略、新要求,随后制定了建设文化名省的一系列意见、规划、政策和措施,全面开启了建设文化名省的新征程。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四个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青海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青海各民族团结和睦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是进一步宣传青海,提高大美青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举措。
       总之,经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实践,省委已经形成和明确了治青理政的总体战略,这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努力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这个总体战略,反映了全省人民建设新青海的新期待,反映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反映了青海省情、符合青海实际。
       省委治青理政的总体战略思想,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新青海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634.7亿元,比2007年增加837.3亿元,年均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34.3亿元,年均增长25.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4亿元,年均增长26.6%,财政总支出突破千亿元大关。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民生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3.3元,年均增长1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8.5元,年均增长14.3%。2011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75%,其中用于支持教育发展的财政资金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资金达到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用于保障性住房工程的财政投入112.9亿元,比上年增长84.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等民生指标走在西部省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位列全国第三;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分别从154.3元、220元提高到300元,一举跨入了全国前列。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和谐稳定的大局不断巩固,青海对外的形象越来越“靓”,青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可以说,这五年是青海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省委关于新青海发展的思想理论在过去五年的实践中产生,又指导了过去五年的实践,并且也将随着新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央的有力支持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青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