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和3月上旬,我先后两次到贵德县调研旅游工作。总的感受是,在省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深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这几年贵德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4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631万元,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7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看到贵德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贵德县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我十分欣慰。
贵德是我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旅游业在全省旅游“两圈一带一线”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贵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凭借贵德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是我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贵德调研期间,我深入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分别听取了贵德县党政主要领导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和湟贵公路工程项目办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和县上的同志们就进一步加快贵德旅游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贵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群山环抱,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景色迷人。清澈见底的黄河横贯县境,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之美誉。贵德县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境内有卡约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遗址,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贵德古城,独具风格的玉皇阁古建筑群,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贵德县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建设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高品位建设、强力推进”的要求,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品牌,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4亿元,被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评为全国十大“年度县域旅游之星”,被旅游卫视评为全国“2011年首届视界大赏年度最美旅行目的地”,并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殊荣。
贵德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旅游规划编制进程。《贵德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中央休闲度假区修建性详规》已完成招标工作,《贵德旅游宣传营销方案》正在组织评审,《游牧文化体验区规划》已委托设计,为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旅游示范区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保障。二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强基础、上水平的要求,2011年共实施旅游建设项目24项,计划总投资16.8亿元,已累积完成投资7.8亿元。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一些上档次的星级酒店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三是品牌营销实现重大突破。按照打品牌、重营销的要求,成功举办了冬季抢渡黄河极限挑战精英赛、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高原世界杯攀岩赛、国际诗歌节、第六届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分别在兰州、西安、北京、广州、成都举办了“大美青海,圣洁海南—天下黄河贵德清旅游推介会”、“大美青海·西部航空旅游推介会”,制作投放了《贵德印象》、《贵德歌谣》、《贵德旅游宣传折页》等大量宣传画册,提升了贵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对黄河湿地、南海殿景区内的乱搭乱建、无序开发行为进行了整治;同时,委托有资质部门编制了玉皇阁古建筑群、贵德古城远期保护规划,并进行修缮,为今后贵德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贵德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贵德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发展现代旅游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仍然处于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概括地讲,制约贵德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缺乏旅游大产业意识,全县上下尚未形成发展大旅游产业的共识和合力。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旅游项目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旅游商品开发层次低、品种少,没有形成与旅游配套的文化娱乐项目,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三是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够,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知名度不高,客源狭小,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四是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景区经营管理、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还不尽如人意,导游人员需求量也在增加,但目前贵德县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短缺,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贵德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优势,找准旅游发展定位。贵德位于黄河岸边,距离省会西宁仅104公里(在建湟贵公路全线通车后缩短为84公里)。从环湖地区经济、地域环境的区域分工来看,缺少一个景观秀丽、适于休闲度假、容量较大且近距离的区域,作为城市人群工作压力缓冲带。贵德县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作为休闲、游览、健身、沐浴的度假地,再也合适不过。贵德旅游要发展,必须要立足资源禀赋特色,借助区位优势,开发由高原养身、高原养心向高原养神过渡的高原养生旅游品牌,将贵德打造成历史底蕴深厚、多元文化交融、生态保护合理、产品特色鲜明、旅游设施完备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的全省旅游集散地、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景区,树立贵德旅游业的大品牌。
(二)增强信心,树立发展大旅游意识。旅游业的特点是带动性大、辐射能力强。从地理区位来看,贵德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自然景观多样奇特;从文化区位来看,贵德是儒家文化和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交汇地带,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从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来看,贵德南与青南牧区经济区相连,东经水上航运线(该工程正在实施)与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和李家峡水电站毗邻,西通龙羊峡水电站、日月山和国家名胜风景区青海湖,处于青海“两圈一带一线”的关节点上,优势相当明显。贵德旅游要发展,必须要转变观念,摒弃小打小闹的观念和做法,按照现代旅游发展的观念,把整个贵德县作为更大的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形象设计与包装,让贵德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厚重的历史遗迹与实体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融为一体,精心打造,强势宣传,努力经营。要把发展旅游业和发展其它产业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游牧文化体验区、丹霞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黄河文化体验区,促进贵德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共识。贵德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不具备在更大范围内吸引旅游客源的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打破区域界线,主动融入区域性旅游产业链,进行开放式旅游资源整合,在加强区域合作中为贵德旅游发展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推出部分相对成熟的旅游景点,加入客源相对较好的旅游线路,以此推介贵德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市场,壮大旅游经济。
(四)加快旅游要件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着力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上档次的旅游项目,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抓好现有旅游景区品质的升级,提高旅游景点的整体水平。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扶持一些中小企业对本地黄河奇石、民间刺绣、民族手工艺品、果酒等一些特色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包装后推向旅游市场,满足游客的需要,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营造进得来、稳得住的旅游人才引进机制,解决全县旅游人才短缺问题,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提升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只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贵德自古以来,崇尚儒雅,鹤立藏区,并与多民族文化交相映辉。贵德旅游宣传促销应在提升文化内涵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大力挖掘黄河奇石、丹霞地貌等文化内涵,打造民间布贴画、藏绣、“尚尤则柔”、社火、灯会、 民歌、曲艺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为主的特色文化品牌。要深入挖掘彰显“以德为贵”的“德”文化,展示贵德“德”文化品牌,赋予旅游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推动贵德旅游业向多领域、深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注重品牌宣传营销,打造旅游精品形象。启动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风景名胜区、七彩峰丛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六大标志性品牌的申报工作, 做好乜纳塔、“中华运轮”开光仪式和“中华福运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工作。继续举办好高原世界杯攀岩赛、国际“水与生命”主题音乐会、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通过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的旅游宣传和营销,打造贵德旅游文化品牌,全面提升贵德旅游的知名度。
在新的形势下,贵德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特别是随着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会极大的改善贵德旅游业发展的环境。贵德旅游业发展的自身条件十分优越,前景十分广阔,只要我们开阔思路、攻坚克难、扎实苦干,贵德旅游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必将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贵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对贵德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日期:2012-05-04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