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勉励 殷切的希望

日期:2011-05-05
字体:【 打印本页

        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惠风和畅。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各族人民的关心和问候,来青海代表团参加分组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议大计。
 

“青海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


        人民大会堂青海厅里灯光璀璨,春意正浓。9时许,李克强与代表们合影后落座。主持会议的青海代表团团长强卫说,今天我们举行全团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参加我团的审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多年来,李克强同志一直牵挂青海各族人民,关心青海改革发展,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8月,在青海上下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时刻,李克强同志来到青海,深入农村牧区、城镇社区、企业园区,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实地考察调研,为我们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支持。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去年玉树“4•14”地震发生后,李克强同志十分牵挂,多次打电话询问灾情、表示慰问、作出指示,还亲自视察抗震救灾物资的调运工作。在玉树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李克强同志不顾高寒缺氧、不顾旅途劳顿,亲赴玉树灾区,走进各族群众中间,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对灾后重建进行了重要部署。李克强同志还十分关心青海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这些年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别是去年青海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代表全省各族人民向李克强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掌声后,代表们开始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并结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计划、预算报告。按照大会日程,这天上午安排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代表团副团长马福海首先发言,他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既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可感的实践总结和切实可行的工作部署,突出了人大工作的政治方向,突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突出了人大工作依法促进发展、维护民利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最突出的是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筑牢了坚实的法制根基,提供了坚强的法制保障;工作中的突出亮点,主要体现在工作创新上,有效地开展了专题询问,积极推进立法后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中的有力举措,主要体现在改进方式上,为人大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关心青海的发展,经常亲临青海开展调研,指导工作。特别是去年玉树强烈地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第一时间发函慰问,寄送捐款,给我们以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大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地方人大自身建设的指导和帮助,加大对青海发展的支持力度。
        代表团副团长骆惠宁紧接着发言。他说,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把握主题、紧扣主线,既体现党的意志、又体现人民意愿,既全面统筹、又突出重点,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计划报告更实在,财政报告更明白,表示赞同。“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容驾驭全局,有效应对挑战,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社会主义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在“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在青海也得到充分印证。“十一五”时期,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特别是去年,是青海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克难制胜的一年,玉树强烈地震突如其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手抓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一手抓科学发展和维护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16%和15.44%。玉树灾后重建走上健康运行轨道,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开工建设了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1亿元,实现了年度目标,部分受灾群众入住新居。去年也是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方式上采取重要措施较为集中的一年,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言中列举的一组组数字,提到的一项项工作,无不包含着艰辛,闪耀着成就,蕴涵着希冀。
骆惠宁代表认为,这次大会审议的所有文件有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就是更加关注民生。其中,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攻坚目标是两大亮点,这两件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他说,去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投资规模是上年的两倍。今年,全省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5.32万户。我们将科学规划、创新思路、落实责任,重点破解“供地难”和“筹资难”问题,坚决打好这场标志性重大民生工程的硬仗。同时,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10万户。“十二五”时期,基本解决我省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使住房条件整体发生根本性变化,力争走在西部前列,闯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住房建设之路。对青海来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更紧迫,任务更艰巨,意义更重大。去年,我省全面落实国家规定任务,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具体医改路径,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着力推广基本药物制度,着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着力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着力创新公立医院体制机制,全面完成三年阶段性目标任务。
        李克强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玉树灾后重建等民生问题非常关心,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插话询问。“青海施工期需要多长时间?”“今年医保投资能达到多少?”“公租房的租金收入能不能保证它持续运转?”……殷殷问民生,声声总关情。
        来自玉树的王玉虎代表对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他代表灾区人民真挚地表达了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激动地向李克强副总理汇报了玉树灾后重建的进展情况:“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坚持城乡居民住房优先、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原则,经过4个月的奋战苦干,在任务重、要求严、难度大的情况下,抢工期、抢时间、抢进度,顺利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今年大规模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是玉树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我们将铭恩奋进,倍加珍惜难得的机遇,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的关爱,全力以赴搞好各项重建工作,抓好项目监管,确保工程安全,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早日把玉树建设成为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当王玉虎在发言中建议国家支持大电网进玉树时,李克强甚为关切,当场要求到会的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同志认真研究,给予支持。此情此景,使我省代表感奋不已。
        代表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结合青海实际,争相谈看法、提建议。张守成、毛小兵、骆玉林等代表先后发言,介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并围绕加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明确对青海藏区对口援助的资金标准、落实西部大开发中的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分配不公时注意向艰苦地区和基层倾斜、支持青海建立太阳能发电基地、落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规划有关项目、支持青海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李克强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不时询问有关情况。
        在听取代表们发言后,李克强说,几天来,大家审议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天上午我们又一起审议了吴邦国委员长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这两个报告重点突出,催人奋进,我完全赞同。今天我们在一起既共商国是,也共谋青海发展大计。过去五年,青海经济实力、发展能力、人民生活都达到了新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十二五”时期,青海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前年和去年我两次到青海,尤其是玉树地震后就灾后恢复重建进行调研。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干部群众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受到青海生机与和谐并存的态势,印象深刻,很受启发和激励。
 

“要继续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李克强说,这几年我国经历了不少大事、喜事,也经历了不少难事。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在3000—4000米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难度和强度是罕见的,条件和环境尤其艰苦。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举全省之力奋力自救,各级干部身先士卒,长期扎在一线灾区,与群众并肩战斗。他们对人民充满了大爱,对党和国家充满了忠诚。藏汉等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谐相处,有一种有难同当、兄弟同心的气概。刚才,来自玉树州的代表介绍,目前恢复重建工作进度较快,三年重建目标有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完成。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大爱无疆、众志成城,青海人民顽强不屈、勇对灾难,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并进一步激励全省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在青海未来发展中再做新贡献。
 

“希望青海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好独特优势”


        李克强对青海的资源优势非常熟悉和关注。他说,大家对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并希望对青海这样的高原艰苦地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青海面积很大,连接西北、西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如格尔木市,是进藏北线必经之地,又与南疆相连,是能源交通重要枢纽;又如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聚宝盆,盐湖等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但勘探开发尤其是精查程度还很不够,加快开发青海资源尤为重要。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曾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寻找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对青海等资源富集区也应开展大规模勘查,以摸清战略资源储备的家底。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发展的生态屏障。现在,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海水淡化一时还难以实现大规模替代,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正在抓紧施工,西线工程也在研究论证。保护青海生态,就是为中华民族保住一泓清水。国家支持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试验区,对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并将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李克强强调,上述优势都是青海独有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有关省市和中央企业也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促进青海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生态保护能力。
 

“巩固和发展青海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好形势”


        李克强说,青海省面积较大,有54个民族居住在这里。近年来,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青海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好形势。青海下一步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民生工作任务依然很重。应当看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既是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必然要求,又是扩内需、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刚才来自西宁的代表介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政府补助2万元,带动了4万元社会投入,还带动了居民相关消费。今年要再接再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任务。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也是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寿命的预期越来越高,必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已经形成一些具有青海特点的好做法。尤其是在玉树恢复重建中,克服海拔高、施工期短等困难,大规模、高效率运输建材,帮助群众在最短时期内建起住房,许多业绩都超越了极限,创造了纪录。希望继续努力,创造更多新鲜经验,使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李克强最后强调说,希望青海继续发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发挥优势,各有关部门和地区、中央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情的嘱托,殷切的期望,亲切的关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我省代表团团长强卫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青海各族人民的关心,饱含着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深情,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和激励。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两会和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做好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信心,努力创造具有青海特点的新经验、新成绩;要把两会和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贯穿于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和今年各项工作中,确保青海“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搞好玉树灾后重建,做到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让玉树的干部群众满意,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坚定的话语,充满着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