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精神 加快新青海建设步伐

日期:2011-05-05
字体:【 打印本页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对于青海这样一个集中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所有特征的省份来说,发展的机遇更多、挑战更多、目标更高、任务更重。我们要把学习报告和规划纲要精神的过程转化为系统谋划青海科学发展、破解青海科学发展难题,提升促进“四个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新青海建设步伐的动力。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规律,构建有利于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我省财力并不丰厚,但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实实在在地办一些大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无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还是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上,要处处体现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气魄。只要我们结合青海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各种发展的障碍和阻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要依托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推动旅游业发展。要将旅游资源的开发贯穿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县域经济和城市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青海湖、塔尔寺驰名中外,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景区闻名遐迩,土族风情、热贡艺术尽展民族特色,等等,需要我们加大开发和挖掘的力度。要看到旅游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增强信心,埋头苦干,使“大美青海”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得以展示。
        四要因势利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就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水平。我们应当注重发挥政府在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能发挥城市建设效益的地方,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和改造;积极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形成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营城市理念和机制,进而使城市充满灵气与生机,更有特色、更加美丽宜居。
        五要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多民族聚居地区,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和个人都不可能取得单一的和谐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当前,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共同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画卷,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青海的稳定,事关整个藏区和西北地区的稳定,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有效地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报告和纲要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