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之行 收获之旅

日期:2011-05-06
字体:【 打印本页

        2011年3月,应台湾“新同盟会”许历农将军之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为团长的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一行20人,赴台湾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台湾之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革与台湾主要政党之间最高级别的会晤,是2011年对台工作和海峡两岸交流的一件大事,更是民革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实现了民革祖统工作的新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有机会追随主席宝岛之行,真乃三生有幸。行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一、收获与认识
        (一)夙愿得偿。踏上宝岛台湾倍感激动,见人睹物看文化倍感亲切,热情好客如在家乡倍受感动。台湾之行,20年的夙愿终得实现。记得1976年6月奶奶临终去世的那一天,我在炕边守候,奶奶不停地叫着一个人的名字。当时我不知道是谁,爸爸告诉我,那是姨奶奶的儿子。姨奶奶全家1943年日本占领期间罹难。临终托孤,将其唯一的儿子托付给奶奶抚养。1946年国民党抓壮丁,将姨奶奶的儿子从家中抓走,当了国民党兵。自1948年后,一直杳无音信。奶奶深感受托失责,托管不当,心中愧疚,良心不安,这成了奶奶心中永远的痛,临终仍不停地呼唤。这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难以磨灭的印象。1981年当这位远房叔叔突然从台湾回来,降临家乡之时,给予家人以极大的惊喜。自那以后,家里人以及我都有了去台湾看望亲人的梦想与期盼。尽管叔叔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但台湾之行情结一直挥之不去,今日得去,心灵抚慰,夙愿得偿。
        (二)对台湾的理解与感受。台湾之行,使我们了解了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领略了宝岛旖旎的自然风光,感受了民俗风情,对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祖、同脉”,有了切身的感受与理解。
        一是根脉相连,息息相通。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60年的政治对立并没有丢掉5000年的文化。在台湾,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风俗根深蒂固。到了台湾就跟在家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隔阂,没有什么障碍,这就是根脉相传,息息相通的结果。
        二是同胞之情,情真意切。到台湾以后,社会各界对于周铁农主席的访问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处处流露真情,字字可见诚意,深情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经济相融、政治一统”共同心声。这种情谊代代相传,相信会逐步加以发展,使兄弟之情,同胞之情,产生一种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和平发展,心向往之。两岸的和平、安定、发展、共荣,不但是两岸人民的心愿,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签署ECFA协议,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这些都是两岸人民所共同期盼的。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实现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共赢发展。交流接触之台湾民众,对于“一中”态度坚决,立场分明。这也是台湾绝大部分民众的共识,也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实体现。
        (三)对台湾之行的认识。主席的台湾之行实现了民革祖统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一是开创大陆民主党派与台湾政党间党际高层交流之先河。在台期间,周主席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副主席蒋孝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副主席张昭雄,新党主席郁慕明,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等政党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开诚布公的交谈,共叙同胞亲情,共话辛亥百年,共谈交流合作,共商和平发展,共谋民族振兴。这是民革首次与台湾政党之间正式地高层会晤,开启了大陆民主党派与台湾政党间党际交流之先河,实现民革祖统工作的新突破。
        二是开创了民革祖统工作新局面。主席的台湾之行是对民革祖统工作成效的一次大检阅。此行会晤规格高,周铁农主席会晤了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许历农等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党际交流深,不仅与台湾的执政党国民党,而且与在野党亲民党、新党、新同盟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统一联盟等政党,以及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高雄商业总会等社会团体进行了亲切友好地会谈。联谊范围广,从台北、新竹、台中到台南、高雄及垦丁;从党派成员、秘书长到政党领导人;从地方立法委员到议长;从科技文教界、商界朋友到退役将军;从乡里长、民意代表到县长,所到之处受到各行各界朋友的热情接待,场面热闹,气氛热烈,叙谈深入,情深意长。台湾之行深切感受到民革,尤其是中央联络部所作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民革祖统工作实现了由低向高、由间接向直接、由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由民间向政党、由隔岸相望向登岛拜会的转变,开创了民革祖统工作的新局面。
        二、感悟与建议
        据《远见》杂志民调显示,尽管79.6%的岛内民众自认为是中华民族一份子,即使是政治立场偏绿的民众也有70.1%持此观念,但祖统工作任重而道远。凡我民革党员当以祖统工作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努力多做争取民心的工作,为实现海峡两岸的尽早统一多做贡献。
        (一)进一步加强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增强海峡两岸民众的认同感、归宿感,增强民族向心力。答谢午宴上,90岁高龄的许历农将军用数字描述着海峡两岸发展的成就,憧憬着两岸的和平统一。这反映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发展成就的赞许,对于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期盼。大陆6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80多倍,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30年有望超过美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世界文明中心的变化轨迹将是一个圆,一个循环,即:中国---欧洲---美国---中国。世界文明的中心必将回归中国,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共信,实现两岸共荣、共融,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的憧憬将进一步增强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民族向心力,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二)进一步加强民革与台湾政党之间的党际交流与合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如果没有好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为保障是不可能取得这种成就的;汶川和玉树地震更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破坏性地冲击,而中国则又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和振兴。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制度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在政治模式上、政治制度上,大陆是有话语权的。因此,通过党际之间的交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宣传“一国两制”,让台湾民众在感受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的同时,了解和认识大陆的政治体制,有助于台湾民众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减少忧虑与恐惧,从而更好地理解“一国两制”对台湾发展的深远意义。
        (三)祖统工作必须“向南”、“向下”、“向基层”。去年台湾五都选举,国民党赢得了北部的都会地区,包括了台北市、新北市与台中市;民进党则是力保南部的两个都会地区,即台南市与高雄市。这种选举结果从电视节目频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尽管这不一定准确。台北、台中宾馆中电视节目有中央4台中文频道和中央9台英文频道以及大陆数省的地方频道,而台南、高雄、垦丁宾馆中有的只有中央4台;有的只有江苏台;而有的则一个大陆台都没有。这种状况导致南部民众对大陆了解不多,知之甚少,从而大陆争取南部民众人心工作也大打折扣。这就不难理解南部民众的政治选择。因此,祖统工作必须“向南”、“向下”、“向基层”,向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界别延伸,尤其是加强与乡里长的联系交往与沟通,通过丰富交流形式和交流内涵,增进感情,扩大共识,增强互信与交流实效,把争取民心工作做实做牢。
        (四)争取台湾同胞民心的工作要从台湾的少年儿童做起。要进一步加强对台青少年的交流工作,推动海峡两岸青少年的交流和交往不断深入开展,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争取台湾人心,争取台湾青少年的心,增强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鼓励台湾学生来大陆访问、旅游、交流,或广泛邀请台湾优秀学生代表来大陆活动。为了降低台湾学生的旅行成本,可以采取:
        1.台湾学生假期来大陆旅行,享受大陆学生半价火车票优惠的同等待遇,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前往大陆旅游,增加和大陆人民的接触和了解,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大陆地区的辽阔和多样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2.鼓励两岸实施校际学生互换项目和家庭交换生项目。大陆居民可以申请接待台湾学生短住,酌情收取一定费用(补偿成本性质,非盈利性,或微利),或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民革青海省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