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战略,抓住了提升我省农业水平的关键,也是落实省委《关于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在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具体部署。
海东处于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中的主要区段,是我省农畜产品的主要产区,全省农耕开发最早、气候条件最好、农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农村人口占全省的73%,耕地面积占全省的78%,发展潜力很大,也是规划建设的重点,其农业人口、耕地面积、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在全省河湟发展规划中均占到50%以上。为实施好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工程,海东也拿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今年,我们把“河湟特色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作为海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强调实践、实干、实效和实惠,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支撑,力求取得突破。
一、建立市场需求支撑,在规划布局上求得突破。马克思说过,从产品到商品的一跳是惊险的一跳,如果跳不过去,生产者将被摔得粉身碎骨。农产品生产也是一样,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省主要农畜产品市场目前和长远的供求情况看,有很大发展潜力。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例如:蔬菜,全省每年产量98万吨,只能满足全省市场需求的50%,海东54万吨,只占全省的51%;生猪,全省存栏105万头,海东存栏65万头,占全省60%,猪肉自求平衡还有50%的空间;奶牛,全省17万头,海东7万多头,但是可满足的商品奶只有20%,许多生产厂家面临奶源不足的问题,80%需要调进。禽,80%需要调进;蛋,90%需要调进。去年,回良玉副总理在视察海东的时候说:“你们饲料不够可以调进,生产资料不够可以调进,粮食不够可以调进,但猪肉等农副产品不应该调进,要立足于自己生产,如果调进就是工作上的问题了”。我们现在大量的农产品调进说明我省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如果搞上去了也会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扩大和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物价调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规划布局的区域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基本要求就是遵循供求关系、自然条件、种养习惯和资源禀赋等,相对集中,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建立在这样一个市场供求基础上,现在省上已经制定了河湟特色农牧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究竟这些产业如何布局、做多大规模,海东结合区情,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布局指导意见,主要是发展壮大十大产业链,并依据生产条件的再细分,确定了五个优势区域,即:湟水流域的设施农牧业经济带、生猪产业带和奶牛禽蛋产业带,黄河流域的特色果品产业带、牛羊贩运育肥和冷水养殖产业带,做到农畜联动,区域联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这项工作现在在点上、线上正在极力推进。
二、建立土地流转支撑,在经营制度上求得突破。现在海东有28.3万户农户,129.5万农业人口,耕地31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亩,这种超微型的家庭经营制度目前是适合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的,也是短期内不能改变的,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合作的道路。经营规模是可以扩大的,而其途径我们认为主要是减少农民。海东现有农业劳动力7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生产力平均耕作4.3亩土地。若按每个劳动生产力标准耕作20亩土地计算,海东的318万亩耕地有16万人就够了,也就是说还可以有54万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如果再把农业机械化跟上去,那么分离出人还会更多。基于这一分析,这些年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劳务输出,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50万人次,去年达到51万人,其中离土离乡的稳定在20万人。这些人的土地,或转包出租或长期闲置,我跟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过座谈,多数人的心态是“恋地不恋农”,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土地所有权,这些都成为推动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动因,也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打下了物质基础。一部分农户退出土地经营以后,取得股权收益或其它物质形态的收入,安心在外就业。留下的农民,搞好规模化经营,兼顾离农与务农两个方面的利益。现在有的农民已经带种了60、70亩地,有的达到近百亩。我曾经到民和县核桃庄跟浅山耕作的农民座谈,他们种了60—70亩,我问他们最多能种多少亩,他们说如果把小型农业机械化跟上去,种上一、二百亩都可以。所以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推进“两个转变”,也就是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从2007年开始,海东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到2008年底,河湟流域海东段已实现了土地流转16万亩。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流转的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向专业大户流转;二是向龙头企业流转,互助县一家公司今年一开春就一笔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三是向专业合作社流转,在乐都、平安已经出现了这种典型;四是向集体经济流转。从今年开始,地县要再加大力度,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便利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参与土地流转,争取今年再新增流转面积8万亩,16万亩加上8万亩,总体比例还非常小,大概占到7%或8%,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提供规模经营的土地保障。
三、建立产业化经营支撑,在组织机制上求得突破。推进河湟特色农牧业长廊建设,一定要培育好经营主体,没有经营主体将一事无成。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叫做“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句话在农口的体现,应该是“政府培育主体,主体联结农户”。这个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多个层次的。我们要重点培育三种形式: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园区,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当然不排除随着实践的发展,可能出现其它形式。这几种形式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很难下统一定论,他们并不是排斥的,各有长处和弱点,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相互嫁接,形成具有杂交优势的类型,应该在实践中把它们统一起来,产生出新的运行机制来。这几年特别是从去年以来,海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大户经营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有些已经达到600多亩,但是发展的总体活力还不够,水平也比较低。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和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的精神,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了七个方面的措施,现在有些正在研究,有些正在试点,有些已经出台。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整合调控;二是园区引领产业集中。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能到处出现,必须相对集中,以共享生产资料和各种服务的优势;三是加大涉农部门招商引资的力度。过去把招商引资只看成是工业部门的事情,现在这个概念要大大的拓宽,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扶贫办、财政局、林业局都必须要承担招商引资的任务,而且我们已经从去年开始把它具体化;四是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不亚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是我们鼓励农民实行专业合作扩大经营规模的一个重要的抓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现在要迎头赶上,目前海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概有149家,带动11万多农户,社员的股金大概3300多万,形成的资产1.3亿元左右;五是科技人员参与领办创办农业实体;六是与省属大学及金融机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已经与青海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青海大学要选派人员带人、带资、带项目到海东六个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农业的发展,一个是专业合作组织,一个是企业,一个是科技,一个是金融,把这四个关键点抓住了,我看资本和知本引进就有希望了,就有了载体。跟金融机构,去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合作力度。我们取得资金的支持,既要“取信于民”,又要“取信于银”,要进行信用体系建设,海东现在已从上到下开始“信用县、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建设以及整个海东信用平台的建设。同时还要有物质的东西,就是融资平台的建设,海东六个县现在已经建立了这种平台,地区把六个县作为子公司股份加入的形式也建立了相应的平台,把这个资金盘子做大,也给银行以信心。前不久我们还在地区专门成立了金融办公室。现在我们跟银行往来比较频繁。金融金融,除了制度建设以外,最根本的一点要做好“人融”,要想金融动起来,人绝对先要动起来,要加强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个非常重要;七是大规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我们县上的干部出去学习培训已经很多了,现在重点是培养实用人才。我们有过这种感受,科技局、农业局他们派出干部、种植能手出去学习,干部在大棚看一圈就不看了,而种植能手在大棚蹲几天都不出来,回来以后就把事情办成了。我们现在不缺思路、不缺想法,就缺落实的人。只要把一批实用型人才培养起来,我们的思路就可以落实。另外,我们还要在新一轮扶贫模式创新上重点推进联合动作,以提高开发式扶贫的效果。最近省扶贫办的做法比较开明,他们把扶贫资金拨到扶贫地区,以什么样的方式由地区选择,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们提出,再不能一家多少平均分配,而且在扶贫奖金的使用上重点看合作率是多少,合作的人是多少,要推动合作扶贫开发。
四、建立政策导向支撑,在社会化投入上求得突破。特色农牧业长廊建设的最大难点是资金投入问题。农业上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全部靠政府投入不现实,靠国家项目支持量也是少的。怎么办?还是要在政策支持上想办法,多管齐下,多点突破。在政策层面上,要想这样几个办法:一是用好省上加大的投入。政府是公共财政,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河湟地区的自然条件虽然相对比较好,但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尤其是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这是要急需改善的。同时,项目的带动也至关重要,要对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这一看准了的决策进行集中攻坚,加大资金投入量,促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量和质的突破。二是县上资金整合。光有量的增加还不行,还要下大气力整合。要求各县对涉农项目的申报,要以县为主,整合起来打捆上报,体现区域发展意图,因为农口项目资金涉及的口多,县长要亲自把关,业务部门主要是以地区发改委为主,不符合要求的打回去重报,去年的项目就是分县整合,由专员办公会最后审核的。三是发挥杠杆作用,建立信用平台。政府资金要最大限度调动银行投入。农业是弱势产业,它具有双重风险,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一般来讲,农业产业经营的资金实力都比较弱,而我们这样的落后地区招来一个农业产业化企业或扶持一个比较强的专业合作社是不容易的,没有超常规的扶持政策是不行的。海东这几年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有了一些办事的钱,我们把这些钱捆在一起,从2006年起,在地县两级建立了融资担保平台,以贴息担保的方式为项目、企业和农户融资6亿多元,为做大项目规模,有效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特色农牧业开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很微薄,现在我们看不是没有好项目,也不是银行没有钱投入,而是要做一些政策设计,有效引导银行、企业和社会投入。我们建议省上每年能拿出2个亿列入财政预算,专项注入河湟百里农牧业长廊建设所涉及的几个重点地区的融资平台,“四两拨千斤”,2亿元至少可以带动20亿元的社会资本的投入,这比直接投入和分散投入的效果要大得多,进度也会快得多。四是还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在税收、土地、工商、政府项目、收益分配、基础设施、审批制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更加便捷的服务,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