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保障工作,在9月27日至30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听取并审议了省人民政府的《关于全省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
“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继续推进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各项政策逐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运行安全平稳,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已基本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社会保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省人大财经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省社会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在调阅省政府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的基础上,赴西宁市及所辖湟源县、湟中县进行调研,召开了3个座谈会,听取了上述市、县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汇报,并深入西宁大百集团、西宁公交公司、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华电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走访、座谈等方式,重点围绕社会保障政策宣传贯彻情况,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各类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管理、使用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等内容进行了认真调研,并与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征求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建议。调研组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态度坚决,工作积极,措施有力,成效明显。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推进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四是加强社会保险资源整合和经办机构、人员队伍建设。五是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保法制体系。
在审议全省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时,马福海副主任说,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用“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明确任务,落实政策,狠抓扩面征缴,推进体制创新,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障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青海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报告对全省社保工作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深刻、实在,解决这些问题,一要谋求发展、加快发展。只有致力于发展才能促进各种问题得到解决。二要强调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尽快制定相应办法及对策。深入研究和吃透国家有关政策,紧密结合省情实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妥善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有了办法和对策,重在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深入中抓督办,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各种社保方面的民生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桑杰副主任说,近几年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扩面征缴难,保障层次低、部分群众社会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体制转轨问题较多,待遇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等问题。因此,一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和守法意识,切实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社会保障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群众中去,使社会保障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与统筹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二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确保待遇发放。规范和统一全省城镇医疗保险政策,认真做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工作。要充分考虑社会保险基金使用的延续性,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存量管理。要认真研究社会平均工资过高影响参保积极性的问题,适当减轻参保企业和人员的缴费负担。研究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经常性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地方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三要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本着量力而行和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原则,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总结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按照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的原则,及早出台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四要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我省社保工作、基金征缴与管理等相关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支撑。
刘春耀副主任说,近年来,我省坚持用“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积极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在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社会保障的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也越来越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快各项保险制度间的衔接,完善异地转移接续制度。要高度重视历史遗留下来困难群众的养老保险问题,省政府主要领导讲话中表示要全部解决,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蔡德贵秘书长说,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省政府在我省财力小、保障任务重的形势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显著。一是确立了“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二是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确保了社保事业的有力推进。三是资金监管到位,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建议一要加大对社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政策,宣传社保效益,提高广大群众对社保优越性的认识,使社保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二要认真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三要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予以衔接。
马四海委员说,近几年来,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广。以城镇职工参加的五大社会保险为例,2009年底,全省城镇从业人员为118万,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71万、69万、36万、40万和6万,其中养老保险的参保数中不含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不参加这个制度,工伤保险加大推进力度,参保人数增加较快。总体上讲,城镇社会保险项目未能实现应保尽保,与城镇化、工业化的趋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同时,目前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为国有部门和城镇从业人员设计的,农村的社会保险基本上是缺损的。这样的制度安排,造成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差别,损害了广大农牧民的利益,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社会保险缴费门槛较高,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参保积极性,也制约了非公经济发展。社会保险缴费是一种缴费型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青海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能力相对不足。基层普遍反映,当前计算社会保险缴费的基数(全省社会平均工资)不能反映职工工资实际收入水平,偏高且增幅较快,企业和职工缴费负担较重。2009年,我省社会平均工资达到33564元,月均2797元,增长比例为10.8%。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省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国有单位为37405元、城镇集体单位为17807元、其他单位为17204元,其中国有单位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效益较好的一些垄断行业。社会平均工资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对在非国有单位从业的人员是不公平的。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大量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者没有甚至不愿参加社会保险,同时影响了非公企业的发展。目前我省各项社会保险基本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比例,社会保险综合费率达30%(养老保险20%、医疗保险6%、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0.5%-2%)。这些年,青海的非公经济刚刚开始发展,处于原始积累起步阶段,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经济效益差,职工流动性强,如果按照现行制度不折不扣全部办理社会保险项目,企业则难以为继。三是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尽管我省的经济总量一直在增长,财政对于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财政支持社会保障的能力还嫌不够。“十一五”期间的前四年,中央和省级两级累计投入4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4.8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5.2亿元。青海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狭窄,没能形成积累机制,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只能处于一种被动“兜底”的局面,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需求,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方式就是财政补助,而且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补助,省级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四是基层社保机构不完善,人员编制与社保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业务量不断增加,我省基层社保人员编制、经费严重不足。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
官玉林委员说,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全貌。报告对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科学分析。目前,我省社会保障覆盖率在提高,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不断改进社会保障工作。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
赵奎明委员说,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小马拉大车,但经过全省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广泛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全省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表示满意。我省财政虽然盘子小,但人口少是我们全面建立覆盖广、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优势,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扩保步伐,体现党和政府爱民、惠民的民生政策。建议要高度重视解决历史遗留特殊困难群体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公保尚委员建议,一是省政府要尽快研究解决老年无收入居民、原集体企业没有正式招录手续的职工、“家属工”、“七五工”等群体的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二是要制定被征地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三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使我省的社会保险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薛政委员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社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和突破,其中几项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建议一要加大对社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促使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更加重视社保工作,在养老保险方面要突破薄弱环节。二要尽快解决社保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疑难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弱势群体中去。三要尽量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四要尽快建立和落实我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伤保险制度。
金生光委员说,当前,农民工这一群体一方面就业流动性强、就业周期短、劳动收入低,另一方面鉴于自身有土地保障,而现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标准偏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使用人单位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客观上造成了扩面难的状况。建议:结合农民工的实际,开设与其唯一对应的专属账号,并降低缴费门槛,在灵活就业时从其工资中进行代扣代缴,必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此外,建议政府尽早采取措施解决困难群体参保、续保难题以及相关历史遗留问题,不要设置门槛,实行低限政策,为有参保意愿的群众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保险费能交尽交,低交可交。
朱春云委员说,要进一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工作,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用制度加以约束,不能仅靠企业自觉。同时,要通过宣传,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从我省社保工作情况看,制度已基本建立,覆盖面、参保率等方面还走在全国前列。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省社保工作在质量和内容上同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在保障量的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