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日期:2010-11-23
字体:【 打印本页

        2010年8月份我参加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的西北五省区第十九次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初秋的塞上,枸杞飘红,生机勃勃。会议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听取有关领导同志的介绍,我对宁夏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较深的了解,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收获。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出台支持宁夏加快发展《意见》一揽子政策的重大机遇,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经济社会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48元。农业、能源、旅游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三大优势。农业优势主要表现在:耕地总面积达165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引黄自流灌溉690万亩,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和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现代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形成了枸杞、牛奶、清真牛羊肉、马铃薯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淡水鱼、蔬菜、牧草及秸秆饲料、优质稻麦、酿酒葡萄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能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已探明矿产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煤炭探明储量310亿吨,在全国排行第六,人均产煤第三;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宁东地区是宁夏优势集中区,以宁东基地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远景储量1300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宁东煤电化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达到2800多亿元,形成1.3亿吨煤炭、1700万千瓦发电装机、2000万吨煤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工业增加值750亿元以上。旅游优势主要表现在: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与浓郁粗犷的边塞文化,共聚在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形成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历史环境造就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多元文化与自然特色构成了宁夏独特的旅游资源,使这块神奇的土地呈现出既有雄浑的大漠风光,更有塞上江南新天府的美景,既有神秘的西夏历史渊源,更有浓郁的回乡风情、醇厚的黄河文化;“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堡一城”星罗棋布,交相辉映;韦蟾《送卢藩之朔方》、岳飞《满江红》、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等不朽诗篇使这方神奇的土地蜚声四海,宁夏正在打造祖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面临诸多的优势和机遇,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资源短缺与资源深度开发制约因素并存;矿产资源单一,以煤炭资源为主的深度开发,受技术、市场等外部环境制约,不确定性因素多;水资源短缺,制约了中部南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盐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两高一资”特征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比重大,高科技产业比重严重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外通道不畅,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技术等级低,运行速度慢,公路断头多,航线航班少,难以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压力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对宁夏未来发展空间形成较大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了总体要求,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着力推进宁东国家煤电化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善生态与保护环境,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只要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相信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突出难题。要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国内发展的新挑战,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趋势和特点,加快建设宁夏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结构调优、产业调新、规模调大、竞争力调强、效益调高,实现在转型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产业结构上,一是提质增效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三大示范区”,以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13个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做大做强工业。着眼能源化工行业的高端,高水平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着眼新兴产业的前沿,择优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基地。着眼地方产品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提升羊绒加工、葡萄酿酒、枸杞加工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扩张提档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科技服务、信息、金融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选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产业、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在技术创新、投融资、财税政策等多方面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发展基地。在区域结构上,要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企业向园区汇合、资源向优势产业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小开发、大保护,积极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上规模、增效益,建成国家煤电化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做大做强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引导产业要素与人口合理集聚与布局,实现主要城市功能新提升,基础设施新变化,统筹城乡新进展,产业发展新突破。加快中南部地区人口转移,形成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的限制开发区,为全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在所有制结构上,深化并完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制定更加积极的扶持优惠政策,使其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突出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对公有与私有一视同仁,让民资与外资平等竞争。
        二是坚持投资拉动不动摇,增强发展后劲。今后一个时期,投资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拉动力量。“十二五”期间,继续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发挥投资第一拉动作用。抓紧建立“十二五”重大项目库,要超前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和重点,加强项目储备,积极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规划。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按照国家“十二五”投资方向和重点,积极申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项目,争取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金融机构,拓宽银企、银政合作领域,扩大信贷规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依托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提高融资水平。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府投资在解决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发挥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消费拉动不动摇,建立经济增长长效机制。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创造扩大内需的动力。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生态移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贸流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流通环节,降低商品成本。积极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特色旅游、餐饮娱乐、教育医疗、房地产业发展,拓展周边消费市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不断增强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
        四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动摇,积极抢占与穆斯林世界合作先机。以更加宽阔的胸襟、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以扩大内陆开放为主导,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充分利用宁夏独特的人文、地缘、产业和政治优势,加快发展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合作。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我国扩大向西开放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早行动、早谋划、早研究,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尽快编制规划,提升规划战略地位,强化规划在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的重大意义,强化规划在国家向西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黄河金岸、现代服务业,努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好项目。主动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巩固扩大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重点开拓中东、西亚、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在穆斯林国家设立一批外销点,扩大出口规模,建立新材料、清真食品、特色医药、羊绒等出口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建设创新型宁夏。坚持“提升能力、重点突破、区域带动、产业示范”原则,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重点提升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体系,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的建设水平,加快羊绒制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工程实验室建设,依托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加快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创新政策,积极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形成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大幅度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类高新技术资金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创业风险投资试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积极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完善专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改革分配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制度环境。
        六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释放发展动力和活力。改革是解决当前和长远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重点,选准突破口,不失时机地推进行政管理、国企、财税、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省直管县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推行省直管县改革,逐步减少行政层级,实施强县扩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宏观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减少微观事务的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川区带动山区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主导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高管人员薪酬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探索公用事业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理顺各级财权与事权关系,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建立地方稳定收入体系,培育地方稳定税源,完善增值税制度,加快开征物业税、社会保障税。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重点深化电价、水价、天然气价、土地出让价格改革,改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通过价格杠杆,建立起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在短暂的学习考察中,我深深感到宁夏与青海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虽然都在发展,但宁夏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既为宁夏今日的成绩而倍感振奋,也为青海明天的愿景而感奋不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宁夏与青海同处大西北,共饮黄河水,有着相近的区位条件,相似的人文风情和发展基础,只要我们善于借鉴,取长补短,就能结出“创新”之果,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我省自身建设的经验昭示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规律,构建有利于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宁夏与青海一样,财力并不丰厚,但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实实在在地办了一些大事,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无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还是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上,处处体现了宁夏自治区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气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只要我们结合青海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各种发展的障碍和阻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依托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推动旅游业发展。宁夏的旅游资源相比青海,并不能说丰富,但其旅游业发展却一路高歌猛进。在宁夏,旅游资源的开发贯穿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县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青海有吐谷浑古墓,宁夏有西夏王陵,但多数人知道西夏历史文化,却不知道吐谷浑古国;青海湖驰名中外,坎布拉景区闻名遐迩,但较之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开发和挖掘的力度还很不够。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足和差距,看到潜力和后发优势,增强信心,埋头苦干,使“大美青海”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得以展示。
        ———因势利导,做足做好水文章,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城市。近年来,宁夏着力打造沿黄城市带,并以城市园林绿化和水系建设为重点,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展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就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水平。我们应当注重发挥政府在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能发挥城市建设效益的地方,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和改造;积极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形成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营城市理念和机制,进而使城市充满灵气与生机,更有特色、更加美丽宜居。
        ———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和个人都不可能取得单一的和谐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不论宁夏还是青海,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共同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画卷,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青海的稳定,事关整个藏区和西北地区的稳定,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有效地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只有立足青海省情,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才能在差距中寻找机遇,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深化对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认识,进一步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细化发展措施,推动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