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解决制约“两基”攻坚的突出问题

日期:2009-09-21
字体:【 打印本页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范围的教育普及,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自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省主管部门和各州、县党委、政府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省“两基”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底,全省46个县(市、区、行委)已有37个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79%,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基本上实现了几代人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梦想。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全省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还有9个县(泽库、同德、甘德、达日、班玛、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县,以下简称9县)。认真研究9县“两基”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全省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确保2011年通过国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增强9县“两基”攻坚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实现“两基”目标是国家的承诺,推进“两基”攻坚事关民族发展,完成“两基”任务是政府的责任。由于历史基础、自然环境、财力保障等方面的特殊原因,青海省至今仍是全国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两基”攻坚任务已基本完成,而青海的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全国还有42个县未实现“两基”,已成为全国攻坚战役的最后堡垒,这些县实现“两基”的最后期限均是2010年;实行国检制度以来,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并通过了“两基”国检,青海省在2010年所有县实现“两基”后,将在2011年迎接国检。青海省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虽然人口只有35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也只有6.5%,但占全省县(市、区、行委)总数的20%,占全国未实现“两基”县总数的21%。9县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存环境恶劣的青南藏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最为艰苦的地区,也是目前维护藏区稳定的重点地区。9县的攻坚力度和进度将直接影响全省全面实现“两基”规划目标的大局,影响全省基础教育的发展甚至全国“两基”工作的大局,关系重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二、教职工紧缺已成为制约“两基”攻坚的瓶颈
        为加快实现“两基”步伐,省政府先后于去年5月和今年3月召开“两基”攻坚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尤其是今年“3•26”动员会后,各地特别是未达标的9个攻坚县行动迅速,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研判达标差距,衔接落实工程项目,制定攻坚倒计时工作方案,加快了“两基”攻坚工作步伐。9个攻坚县中,同德县基础好,工作扎实,多数指标接近省级验收标准,有望在今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其余县明年有希望通过省级达标验收,个别县虽然距验收还有差距,但经过艰苦努力,也有望明年达标通过。
        虽然9个“两基”攻坚县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目标,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紧缺;适龄少年入学率、18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较低;教师工作周转用房严重不足;公用经费存在缺口,寄宿生生活补助费不足,义务教育欠债较多;教学仪器等设备不足。这些困难和问题,多数问题可经过省有关部门和州、县、乡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得以逐步解决,唯独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是全省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和顺利通过国检的最大制约因素。
        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是依据2003年底在校学生数核定的,随着“两基”攻坚工作的逐年推进,各地采取应招尽招的办法,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9.87%提高到2008年的93.5%,使中小学在校生急剧增加。到2008年底,仅9县中小学在校生增加27608人,使教职工紧缺问题凸现。据调查,教职工队伍建设有三种情况直接影响“两基”验收:一是教师从数量上结构上紧缺情况非常严重。目前全省中小学共缺编教师6119人,其中9县共缺编教师2183人(小学1353人,初中830人),数学、英语、计算机、体音美和“双语”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更为严重。全省小学师生比平均为1:19.5,超过1:21的县有19个,玉树州6个县中有4个县的师生比在1:30人以上;初中师生比平均为1:15.9,超过1:18的县有20个。9县中有的县小学师生比高达1:57,初中师生比高达1:56.9,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配备要求和省内有关编制标准。二是各地聘用代课教师比例大,目前全省共聘用代课教师4763人,其中9县聘用中小学代课教师73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28.53%,远远超出了“两基”验收不得超过10%的标准。代课教师“入口”管理不够规范,有县级教育局聘用的,也有学校自行聘用的,没有统一、规范的“入口”选拔,代课教师学历层次不高,个人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编制出现空缺时,代课教师中的一部分人很难通过公开招聘进入正式编制,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寄宿制学校的保育员、管理员、炊事员和校医未能全部纳入编制管理,影响到学生管护、卫生、安全等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若不及时解决教师紧缺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省“两基”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和通过国检。
        三、用足用好特岗政策是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让人民满意和放心的教师队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加强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自2006年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办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项目,招聘以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中小学任教。三年来,全省40个县(市、区)共聘用特岗教师2461人,其中小学714人、初中1747人。招聘的特岗教师均为国民教育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其中专科生为师范类应届毕业生。据调查,招录的特岗教师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在学校领导和周围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岗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省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状况,改善了教师队伍学科、学历结构,对确保攻坚目标实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为确保9个攻坚县在2010年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和全省2011年顺利通过国检,省政府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特岗计划”的有利时机,把“特岗计划”招聘教师方式作为今后全省补充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切实解决全省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教育部要求从2009年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聘用教师。据此,建议从2010年起,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中小学教师入口问题。编制部门重点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动态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核;人事部门要加强对招聘工作的监督指导。
        (二)用足用好国家“特岗计划”。鼓励各地申请国家“特岗计划”,用足用好国家特岗政策。在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之前,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在校生变化情况,依据青海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测算编制,确定控制数。今明两年,专门向教育部报告,为9个“两基”攻坚县申请特岗招聘计划1453人(教职工缺编2183人中减去现已在岗的代课教师730人),用以解决因学生急剧增加而教师紧缺的突出问题,确保“两基”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做好首批聘任期满特岗教师的编制内正式聘用工作。督促2006年招聘了特岗教师的县(区),提前做好特岗教师正式进入编制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在2009年7月底前按期顺利进入正式编制。对当年确实因编制问题无法进入正式编制的特岗教师,应延长聘用期,直到进入正式编制为止。延长聘用期内,继续按照国家要求,特岗教师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工资福利待遇,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
        (四)实施省级特岗计划。应从今年起启动省级特岗计划,每年招聘省级特岗教师400人左右:一是重点解决各地已长期在岗的代课教师问题,避免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考虑国家特岗教师门槛相对较高,而我省牧区“双语”教师难招的实际,适当放宽报考条件以解决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短缺问题。参照国家“特岗计划”,省级特岗教师聘任期为3年,期间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工资待遇,聘用期满后,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在编制内正式聘用。招聘工作应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共同组织实施。
        (五)对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应研究调整教职工编制标准,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数相结合的办法配备教师编制,适当向农牧区倾斜,并考虑增加教学辅助人员、寄宿制学校职工的编制。改进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把核定编制周期缩短为两年,适当下放中小学编制管理权限,采取省政府总量控制、州政府根据需要动态调整的方法,对编制及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