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我国政府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新时期国家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必须限期完成的政治任务。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全国已基本实现“普九”。几年来,我省“两基”攻坚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巩固提高得到加强。青壮年文盲率逐年降低,“两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教学手段正在改进,现代远程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
一是“两基”实现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省46个县(市、区、行委)已有37个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以上。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2909所,在校生74.54万人。其中小学2556所,在校生53.82万人。初中353所,在校生20.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75%。
二是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均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到2008年,全省免费教科书资金增加到7572万元、享受学生人数达66.5万人,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4472.4万元、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达16.05万人,保障中小学公用经费18226.2万元、取暖补助资金6463.5万元;从今年起再次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和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生/年),使西宁、海东地区小学达到800元、初中1000元;环湖地区(海南、海北、海西及黄南州同仁、尖扎县)小学达到1200元、初中1400元;青南三州14个县(玉树、果洛及黄南州泽库、河南县)小学达到1300元、初中1500元;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小学40元、初中60元。同时,从今年起再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全年预计下拨此项公用经费达2.2亿元。从2008年秋季开始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免费人数达13.1万人,免费资金2248万元。
三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自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校舍维修改造资金39883万元,改扩建校舍面积49.95万平方米,改造学校831所;自2007年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已累计投资35331万元,建设项目学校154所,建设初中学校生活用房25.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抓紧实施以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目标的新一轮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仅2007年、2008年用于培训经费共380万元,培训骨干教师达1.26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共招聘2461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教师紧缺状况。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省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助中,在财力紧张、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由省级财政统筹,使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对教师工资实行统一由县级财政管理,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有效提高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1.8万人,扩大了后备教师来源渠道。目前,全省小学、初中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8%、97.68%。
五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成效明显。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等12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坚持把扫盲与学习实用技术、宣传科普知识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规模较大的扫盲教育。目前,已实现“两基”地区的青壮年非文盲率已达96%。
成绩鼓舞人心,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省还有9个县尚未实现“两基”目标,占全省县(市、区、行委)总数的20%,占全国未实现“两基”县总数的21%。我省的目标是:到2010年必须完成“普九”,接受国家的检查。
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在
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两基”攻坚工作专项报告作为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之一。常委会领导多次到教育部门听取工作汇报,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视察教育。
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分析,调研组认为,全省“两基”攻坚之所以在短短的五年间取得以上阶段性成果,一是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各项惠民政策带来的历史机遇。二是取决于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历史机遇,举全省之力以小财政办好大民生工作思路的转变。三是“两基”攻坚实现了全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寄宿制办学标志着青海农村牧区由过去的村村办学、马背办学向形成规模办学方式的转变。四是摸清了尚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和已实现“两基”地区的底数,9县中同德县基础较好,有望在今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其他县有望明年通过省级达标验收;个别县虽距验收标准差距较大,但加大攻坚力度,也有望明年通过省级达标。已实现“两基”的地区普及标准低,所达到的各项指标比较脆弱,很容易下滑,迎接2011年“国检”,还需付出不懈努力。
调研组建议,第一,要逐步解决教师紧缺问题,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特岗计划”的有利时机,以此作为今后青海补充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方式和渠道,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今明两年,专门为9县申请特岗招聘计划1453名(教职工缺编2183个中减去现已在岗的代课教师730名),不再由县级政府承诺三年后正式纳入县内编制,只承诺进入省级特岗计划。建议从今年起启动省级“特岗计划”,每年招聘省级特岗教师400名左右,聘任期为三年,期间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工资待遇,聘用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可继续聘用。省级财政按年人均3.5万元拨付经费,每年需要经费1400万元(400人×3.5万元)。招聘条件在参考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对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研究调整,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数相结合的办法配备教师编制,向农牧区倾斜,适当考虑增加教学辅助人员、寄宿制学校职工的编制。改进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把核定编制周期缩短为两年,适当下放中小学编制管理权限,采取省级政府总量控制、州级政府根据需要动态调整的方法,对编制及时进行调整。第二,要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确保“三个增长”。各级政府要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要求,依法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确保“三个增长”,力争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县(市、区)、州(市)、省级财政分别达到35%、20%、15%的迎国检指标要求。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一切从青海实际出发,将农牧区教师工作周转房建设纳入校舍建设规划,注重并加快建设进程。省政府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按照新的危房标准,尽快核定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制定整改方案,有计划分步骤消除中小学危房,提高校舍抗灾能力,确保师生安全,“使学校成为学生和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省政府要对农牧区“两基”欠债的偿还问题尽快研究,对偿还工作做出安排。第三,要抓好督导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青海省2008—2010年“两基”攻坚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两基”迎接国家督导检查实施意见》,紧紧抓住适龄少年入学率、18周岁完成率、小学和初中辍学率等评估验收的刚性指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如期达标。要把“两基”攻坚和迎接“国检”过程变为发现、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促进全省教育发展的过程。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五个一票否决制”(普及程度不达标、拖欠教师工资、有D级危房、学校重大责任事故、弄虚作假的均一票否决),加强督导检查工作,确保9县如期达标,确保全省顺利通过“国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