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人大常委会结合自身实际,以狠抓代表工作为突破口,积极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条件,代表作用得到进一步充分发挥,代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完善代表培训机制,增强代表履职能力。几年来,大通县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培训工作作为年度工作要点,形成了代表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成效。培训内容以宪法、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人大制度和代表履职基础知识为重点。通过集中培训、委托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强化对代表的履职培训,有效地增强了代表的整体素质和履职意识。2006年9月,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产生后,常委会以分片集中培训方式对1200余名县、乡两级代表进行了初任培训。去年5月,采取集中培训和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对150名基层代表进行了履职培训。今年下半年,常委会按工作计划,将对农村代表进行一次履职培训。通过培训,代表对法律法规和人大制度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
———建立代表联系机制,密切与代表的联系。一是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联系代表联络组,常委会委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三联系”制度。明确开展联系的形式、内容和具体要求,确定了常委会领导联系代表联络组名单和委员联系代表名单,常委会领导共联系33个代表联络组,20名委员共联系92名代表。“三联系”制度建立后,常委会领导经常到所联系的代表联络组开展联系和指导工作,参加代表联络组开展的代表活动,密切了与代表联络组和代表的关系。常委会委员积极开展联系代表活动,了解代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征求代表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代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选民活动,访民情、解民意,为自身履行职责做准备。二是建立了常委会领导走访慰问基层代表制度,以入户走访、座谈的形式,征求代表对常委会以及其他方面工作的意见。三年来,常委会领导走访慰问了51名基层代表。三是督促“一府两院”建立联系代表的有关制度,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县政府建立了邀请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到目前,已有20名代表列席了政府常务会议。县法院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代表制度,21名领导干部联系了31名代表。
———健全代表履职保障机制,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一是根据每次常委会会议议题,邀请有关代表列席会议,为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建议、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加大组织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活动力度,扩大代表的参与度,帮助代表了解社情民意,拓宽代表知情渠道,以此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几年来,共有80余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150余名代表参加了各项检查、视察活动。二是为增强代表的履职责任感,为代表向县人大常委会以及“一府两院”提出建议搭建平台,去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以“拓宽知情渠道,发挥代表作用”为主题的人大代表活动月活动。期间,常委会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人大制度、人大工作和代表工作的宣传,为代表履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去年召开了有100名省、市、县人大代表参加的通报会,向代表通报了县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作出了关于启动县人大代表直通车的决定,开通“县人大代表直通车”,畅通了代表向常委会及“一府两院”提出建议意见的“绿色通道”。去年县人大常委会收到代表反映城关镇交通、卫生、城管存在“三不到位”的直通车信件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县政府、城关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整改,城关镇的“三不到位”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三是为代表履职提供必要的资料。为代表订阅了《人大代表履职读本》《代表工作手册》《青海人大》等学习资料。编发县人大常委会公报,让代表更好地了解常委会及“一府两院”的工作。四是把代表活动经费列人财政预算,并随着全县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以保证县、乡人大代表活动的正常开展。五是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不断加大督办力度,督促办理单位采取现场办理、与代表面对面答复、征求代表对办理工作意见等形式加强办理工作,推动办理工作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办理质量不断增强,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为确保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了36件重点督办建议,着力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代表满意率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