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领头羊”

日期:2009-07-14
字体:【 打印本页

六月的兴海牧野青翠、雪山寥廓。我们2009年青海人大工作记者采访团一行翻过4499的阿拉山,来到了长水村。村子不大,散落在214国道两侧。普洛加热情地接待了采访团一行。

长水村有290户人家,1470口人。可利用草场57万亩,牲畜3万多头(只)。兴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安拉太介绍说,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一些牧民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普洛加1989年起任村党支部副书记,200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头脑精明,更不甘心贫穷,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11年前,普洛加卖掉了50只羊,筹集了3万元钱,在公路边盖起了三间铺面,经营起生活日用品。这里交通便利,过往车辆较多,普洛加的食品百货店当年就赚了钱。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普洛加现有资产70多万元。自己富了,普洛加更加关心身边尚未摆脱贫困的牧民群众。在他的大力帮助下,牧民玛青杰在公路边盖起了四间门面、七间旅社,几年下来玛青杰的资产也达到了十几万元。现在,长水村有27户牧民在这里经商。

10年前,温泉寄校只有三间教室,30几名学生。扶贫要扶本,治穷先治愚。普洛加担任名誉校长后,走家串帐,向牧民群众讲解文化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定期召开家长会,发动群众解决在校学生的食宿问题,几年来,村里每年都筹集10几万元钱补贴学生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牧民群众都主动地送子女上学。普洛加积极奔走争取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现在的学校有九间教室、六个年级、八个教学班、九名教师、209名学生,达到了“两基”攻坚标准,为牧民群众子女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水村原来的乡村公路很简陋,牧民群众出行十分困难。普洛加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修通了温泉到长水村一社32公里的通村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群众与外界的联系。2005年,普洛加利用温泉点小集镇建设的机会,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发动100户牧民群众搬出深山,进镇定居,走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的路子。

1963年,普洛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童年的清贫生活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善良淳朴的性格。作为一名党员,州、乡两级人大代表,普洛加时刻把牧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贫困户无偿送去面粉,为患病的牧民送上救济金,买木料为群众修缮房屋……多年来,普洛加先后拿出现金2万多元、面粉36袋、绵羊12只,救济了21户贫困户。普洛加说,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应该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对全村贫困户、五保户进行摸排,逐一制定帮扶计划,采取灵活帮扶措施,带动村干部和经济条件好的党员开展“1+1”结对子帮扶活动,使本村12户贫困群众先后走上脱贫道路。长水村三社牧民加贝家中有7口人,1999年家里只有5头牛、40几只羊。普洛加将自己的100只羊承包给他,现在加贝的羊群已发展到300多只。经济宽裕了,去年加贝在温泉点修建了三间铺面经营食品百货,10间旅社,一年的收入近2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普洛加积极寻求县上帮扶单位的资助,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并配备了新的学习资料,使党员学习、活动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通过抓整顿、建制度、聚人心,全村党员素质明显提高。普洛加当选人大代表后,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努力做一名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的代言人。他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人大知识以及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履职水平。在州人代会期间,他认真听取和审议大会的各项报告,特别关注涉及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实事求是地发表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他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视察、评议等各项代表活动,人们都说他是一名称职的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