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与创新:“十一五”规划凸显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

日期:2005-12-01
字体:【 打印本页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简称“四个坚持”)。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简称“三个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四个坚持”和“三个发展”鲜明地突出了均衡与创新这样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命题以及新的发展视野,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对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一、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将“注重均衡、突出创新”作为其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命题以及新的发展视野。

    应当说,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当代社会基本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总的判断。但是,必须看到,在本世纪头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国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这些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发展的不均衡”和“增长的效益低下”。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巨大。从目前情况看,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2000年在我国已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而且每年都有所上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在已经突破了045。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集中体现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别上。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群众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其次,粗放的增长模式,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紧张,以至投资边际效应逐年降低。比如,据测算,1986年—1990年的每百元投资产生29GDP增量,1993年—1997年减为14元,而1998年—2002年则已减至6元。

   有鉴于此,注重均衡、突出创新,让所有社会成员从增长中获益,便成为“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关键。

   二、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就是兼顾,兼顾才能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是否和谐,又是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标准。

    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均衡源自“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中,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还是区域、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乃至能源紧张、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等,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均衡”发展的思路和实施手段。而自主创新,则是破解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之策,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只有努力营造激励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注重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品质的改进,才能根本改变“资本高投入、就业低增长、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并强调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落实均衡和创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问题思想的重大发展。落实均衡和创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均衡与创新并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相反,它是对这一中心的认同与强化。只有认真做到这一点,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第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十一五”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转变增长模式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其核心是改变“资本高投入、就业低增长、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第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这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要把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落实。“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应当指出,城市化、区域发展,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妥当,就会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相反,如果解决的不好,就会成为严重的发展障碍。

    第五,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我们必须以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六,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具雏形,但是,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存在不少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

    总之,我们要以均衡与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