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人大代表”的称号

日期:2005-12-02
字体:【 打印本页

   

 

    从1974年踏上柴达木盆地,31年,他的足迹踏遍了柴达木盆地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何时何地身居何位,他始终秉承柴达木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优良传统;31年,他从基层领导者,一步一步走上青海油田决策层之首的位置,使青海油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带动青海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1年,他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为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他,就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黄立功。

 

作为人大代表,就要成为学习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头雁 

   柴达木盆地是国内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油田。近几年来,面临着优质储量不足,油田设施老化,上产难度加大,油田生产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等诸多困难。

面对困难,黄立功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

    当人们满怀希望地步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时,青海油田公司大楼的墙面上悬挂出了这样的标语牌:“上下总动员,原油二百万,人人降成本,实现开门红。”这是一个信号!对此,黄立功胸有成竹!年末,青海油田原油产量历史性地突破200万吨,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2001年5月18日,是青海油田涩北气田正式向涩-宁-兰输气管道供气的日子,为了这一天,黄立功清晰地记得:1999年10月26日,正在青海省视察的国家领导人听取了青海省国有大型企业的汇报。那天,他向国家领导人汇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前期开发实施方案的编制、初步设计和涩-宁-兰沿线甘青两省天然气市场落实等情况后,中央高层领导当即拍板立项建设涩-宁-兰输气管道。

    2001年,青海油田公司按照“增储两千万,谋求勘探大突破;油气二百六,实现油田新发展”的目标奋力前行。当年,青海油田油气产量达到260万吨,2002年上升到300万吨,2003年攀升到350万吨,2004年突破400万吨。五年来,青海油田油气产量平均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经济效益也在同步提高,实现了“从投入型企业向产出型企业”的历史跨越,连续10年荣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称号,并一直名列榜首。

    面对走过来的路,黄立功说:这几年,青海油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其中一个制胜的法宝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油气并举、勘探与开发并举、生产经营与企业文化建设并举,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始终坚持油区各单位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战略,用好的思路决定出路,用好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好的战略增强后劲,用好的部署提升水平,大家扭成一股劲,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青海油田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实现了一个转变,取得了两大突破,发生了三大变化,创造了四个第一,建设了五大工程,取得了六大进步。

    ———2003年,青海油田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59亿元,实现国内利润8.19亿元,上缴税费5.7亿元,首次实现了利润加折旧大于年度勘探开发总投资,实现了从投入型企业向产出型企业的历史性转变。

    ———取得了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油气年产量400万吨两大突破。2000—2004年五年间净增油气170万吨,年均油气增长达到了35万吨,创造了连续五年油气增长箭头向上,始终保持两位数快速发展的新纪录,开创了青海油田发展的新局面。

    ———发生了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工作效率三大变化。青海油田公司分立运行,专业化重组应运而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油田干部职工树立了市场、效益意识,成本、服务新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机构精简、以岗定薪、一专多能,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2004年油田公司人均年产油气697吨,比重组初期2000年人均年产油气375吨增加了322吨。

    ———创造了销售收入、利润、税费、成本控制四个历史第一。青海油田坚定地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2004年,油田公司创下了年销售收入56亿元,实现利润17.28亿元,上缴税费7.25亿元,油气操作成本控制在业绩指标范围内的四个历史第一。

    ———建设了仙-翼输气管道、花土沟30万吨产能、格尔木炼油厂技改项目、花-格输油管道改扩建、涩北气田9亿立方米产能五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夯实了青海油田发展的“硬件”基础,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后劲。

    ———取得了管理、科技、党建、企业文化、队伍建设、职工福利六大进步。企业管理在规范中不断进步,精细化管理正在形成;科技兴油战略进一步落实,一批重点科研项目获得突破;党委开展“抓基础、攻难关、树样板”活动成效显著,基层党委、党支部和共产党员的三个作用发挥得到进一步加强;《青海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全面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柴达木石油精神得到继承发扬,职工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野外职工工作环境和食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收入伴随着油田发展同步增长。

    五年来,黄立功同志注重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油田公司在全国1588家大型工业企业中位于第229位、青海省第一位。先后被评为“全国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青海省经济运行先进单位”、“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油田公司工会被评为青海省“模范职工之家”,油田公司荣获国家级荣誉的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3人次。

    有了储量和产量作为基础,青海油田进一步壮实了奋飞的翅膀。黄立功带领青海油田党政班子成员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结合油田实际,及时确定了“十一五”发展战略,即“‘5355’三步走,年产油气一千万”。十五末,特别是今明两年,在石油勘探上形成大场面,找到1至2个5000万吨级规模以上的优质储量,2005年实现油气产量450万吨,2006年实现油气产量500万吨,为“5355”打好基础,做好战略接替的准备。“十一五”末全面实现“年产油气1000万吨”的发展目标,跨入我国千万吨级大油气田行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青海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人大代表,就要努力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黄立功常说,人大代表是一种职务,更是一种责任,人民群众给了我信任,我就要努力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在考虑油田加快发展的同时,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名人大代表,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把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了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2004年,黄立功作为青海省优秀企业家参加了中央党校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通过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结合青海油田的发展实际,他认为:近年来,青海油田虽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勘探上有发现、有进展、有突破,油气产量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4年,油气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了400万吨大关,但是,青海油田目前仅仅由小型油田迈上了中型油气田的台阶,刚刚过上“温饱型”生活,比起其他油田来说,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但是,青海油田也有自己的优势,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为21.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25000亿立方米;环境艰苦,可以锻炼意志;发展不易,更值得珍惜。青海油田小,但青海油田发展的思路不能小,发展的眼光不能小,发展的胸怀不能小。“我们要坚决反对只谈困难不看机遇、只看优势不找差距、只守摊子不图发展的思想,要抢抓机遇,团结一心,加快发展。”黄立功在大会上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新整合柴达木资源优势,以青海油田为支点,撬动青海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呢?通过对比和分析,一条发展思路在黄立功的头脑中成熟起来。这就是实施油气盐“大化工”战略,把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与钾盐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开发,增加产品链,增大附加值,带动青海区域经济发展。青海格尔木市蕴藏着全国最大的原盐储量资源,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青海油田的涩北气田离格尔木市仅200多公里,1996年已建成涩北至格尔木年输气量达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为此,青海油田确立了油、气、盐“大化工”三个战略阶段性发展目标。(即,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在今明两年,抓好50万吨/年合成氨、20万吨/年醋酸、MTBE和芳烃抽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力争今年内上报审批,做好甲醇汽油、二甲醚柴油等项目的前期论证,为炼油化工的发展做好项目储备。同时,力争建设一条涩北-格尔木输气复线。第二个阶段性目标:力争在“十一五”中期,在格尔木石化基地开工建设50万吨/年合成氨、20万吨/年醋酸等项目。早日立项建设甲醇汽油、二甲醚柴油、芳烃抽提、MTBE等项目;实现甲醇年产量60万吨。第三个阶段性目标:开工建设甲醇汽油、二甲醚柴油、芳烃抽提、MTBE等工程项目,在“十二五”,把格尔木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有一定规模的石化基地)。

    “大化工战略”将把青海丰富的油、气、盐归拢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为青海油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了结合点。也与青海省要求全省工矿企业依托优势资源,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增强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中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战略不谋而合。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宋秀岩同志多次强调,2010年青海的油气产量要突破1000万吨,并表示要将油气等能源产业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点。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大化工”战略刚一实施,就带来了重点化工项目落户青海油田。2004年,青海油田30万吨甲醇/年项目开工建设,使格尔木炼油厂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5年,青海油田年加工原油将达到100万吨,又为青海油田“做精做细炼油、做大做强化工”增加了筹码。按照加快发展、突出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和就地转化的原则,目前,青海油田已着重开展了前景市场好、开发效益高、建设流程可行的化工项目调研。在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为人大代表,黄立功建议: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尽快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柴达木盆地资源勘探的资金支持力度,早日建成柴达木地区油气盐化工基地,为青海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条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表示要加大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作为人大代表,就要严于律己,关心群众 

    作为人大代表,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做干部群众的榜样,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职工群众解决问题。黄立功如是说。

近年来,无论工作再忙,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深入盆地调研。在调研中,他每次都要到最艰苦、最偏远的队站去看望一线职工,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冷湖水站离冷湖基地20多公里,平常只有两名女工值班,一值就值45天,生活异常单调和艰苦,他每次调研时都要抽时间去看望她们,并给她们带去水果等慰问品,了解她们的困难,要求单位领导尽力解决。正是他的这种作风,深深感动了广大职工,职工群众把他当成了贴心人,有什么困难和意见都愿意给他说。

    在柴达木盆地工作多年的黄立功深知:青海油田实现大发展,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油田发展与员工的利益相统一,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近年来,在油田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员工的工资收入稳步增长,盆地内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油田每年都要挤出资金改善生产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新建了一批野外队站的食堂,为部分野外队站配备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巡井车、送餐车、热水器、微波炉等设施。建设并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逐步改善了野外通讯条件。在他的倡导下,油田设立了“助困、助学、送温暖”三项基金,油田公司成立了员工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随着油田的发展,人才在油田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他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人才强企”战略。围绕这一战略,青海油田公司在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上下功夫。近几年来,完善了干部差额竟聘、公开招聘制度,在全员范围内推行了竞争上岗、优化配置、易岗易薪、动态管理,营造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环境。自上而下建立了油田技术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二级单位科技骨干组成的骨干队伍。

    在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的同时,油田对如何引进人才也是煞费苦心。2004年,一名在名牌大学求学的学子,给黄立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感谢青海油田资助了她,使她即将完成学业。在回信中,黄立功写道:“实现几代柴达木石油人腾飞的夙愿,青海油田特别需要人才,我们特别希望有理想、有抱负的学子们到青海油田来共创美好的未来!青海油田大发展一定会有你们施展才华、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用武之地!”如今,自愿来青海油田创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多,随着他们的到来,已为青海油田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同时,持续快速发展的青海油田也为创业者们创造了大显身手的良好条件。

    2005年4月28日,出于对黄立功同志工作业绩及一个老共产党员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肯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面对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黄立功认为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誉。他说:是青海油田培养了他,是青海油田这块沃土使自己得到了锻炼,磨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荣誉只能属于过去,加快油田的发展,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