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青海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日期:2005-09-22
字体:【 打印本页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我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在未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完成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三大转型

(即: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道路,中等收入者阶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实现这“三大转型”的核心、纽带和归宿就是城市化。因此说,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加速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青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与其它省区相比,是国土资源较多(72万平方公里)、人口较少(全省总人口仅有530余万)的高原经济穷省。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相对较少的人口资源,省内的城市发展状态和城市化水平都长期滞后于内地。1928年建省后至1949年之前,境内能称为是城市的仅为省城———西宁。而当时的西宁城,仅有5万余人。土木结构的低矮建筑和黄土筑就的城墙及几近空白的现代工业,无不证明它是一座典型的农业社会的小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青海的城市化水平随着行政区划的设立、调整及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变化。青海东部地区的县城和西南、西北部的州治所在地和县城及柴达木开发中新兴的工业小城镇(如大柴旦、冷湖镇等)在非农人口增长、非农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奠定了今天青海城市化发展的框架结构和基础。

    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地,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伴随着经济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城市的数量有了增加,除省会城市西宁外,又增加了两个小城市,即格尔木和德令哈市。二是县镇和乡镇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三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一些交通要道出现了一些新的城镇(如倒淌河镇等)。但是,按照我国设立城市的标准衡量,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城市及城市化发展不论是数量、还是内在质量都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江、浙等地区大小城市星罗棋布,而在我省能够称为小城市的,屈指可数。所以说,缺少城市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又如,同样是省城的西宁与内地的杭州、南京、济南等省城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发展(包括城市人口的收入支出)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省现有城市规模小、水平档次低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缺少城市,则缺少发展现代经济的载体;城市发展水平档次低,也难以聚集足够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降低其对区域应有的辐射和推动作用。所以,必须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

    二、加快推进青海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构想

    第一,要从战略高度合理规划全省的城市布局。这是加快我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关键环节。城市的出现,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人们自觉规划的产物,需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首先要考虑区域位置。位置对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其次取决于城市的区域腹地,它是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我省的国土面积有72万平方公里,但人口仅有530多万,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仅西宁和海东地区就聚集了全省总人口的23强。青海西南、西北部,一是人口稀少,二是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差。因而,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该地区内不利于、也不应该建设大城市,中等城市也要尽量考虑少建设为宜。笔者设想:2020年前,青海西南、西北部的城市化建设,一是应该以现有的州、县和已经形成的城镇(如大柴旦、冷湖镇等)为基础,在控制人口总发展规模的前提下,加快农牧区的人口向城镇迁移,通过人口迁移,将玉树的结古、果洛的大武、海南的共和、海北的西海、门源等城镇逐步建设发展成为城市人口总量在25万人以内的小城市,将海西的德令哈市建成15万人左右的小城市。二是将西南部的城市建设重点放在格尔木市,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使其成为总人口规模在3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再加上西南部其它县乡形成的城镇人口,使西南部70%以上的总人口成为非农牧业人口。其余30%的农牧业人口则主要通过提高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达到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从地理位置、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交通联系及气候条件等角度考虑,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应该作为本省建设城市的重点区域。其理由:一是该地区海拔相对较低,二是人口集中度较高,三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较好(如物产、交通等)。该地区除省城西宁市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外,西宁的大通、湟中、湟源,海东地区的乐都、民和、互助、平安、化隆、循化,海南的贵德,黄南的同仁等县城均有发展成为城市的基本条件。但是,考虑大中小城市地理分布适中原则,应该从上述城镇中选择最具发展优势条件的23个城镇,使其重点发展,在2020前建设成为城市人口规模在305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二座、10万至20万左右的小城市两座。笔者认为,上述城镇中宜选择乐都、贵德为中等规模城市考虑。一是这两处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西宁的距离适中,但地势和气候条件要优于西宁,其中乐都还曾是历史上南凉的国都;二是域内的物产相对丰富,与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也比较便利。如果将这两处城镇确定规划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城市,一则可以弥补我省中等规模城市数量的不足,二则可以与省城西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可以加速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全省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省的城市化建设,政策扶持是必要条件。在设立海东地区时,如果将乐都县城作为其行署所在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恐怕已经形成一座小城市了。但是,由于选择了距西宁太近的平安,虽然平安自身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海东地区的经济活动、人口聚集、交通联系的中心,吸引、辐射功能作用发挥得结果并不如意。笔者认为,平安只能作为西宁和乐都之间的一个卫星城镇或小城市来考虑。因此,海东行署应及早迁移至乐都县城,以利乐都市的早日形成。同时,应该将乐都、贵德、格尔木未来三座中等规模的城市纳入我省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之中,考虑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首先,为使其迅速实现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在城市落户上给与特殊政策。对当地农业人口,只要有能力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城内有固定住所的人,均可以转落城市户口。其次,要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大对上述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资,拓展其城区面积。再者,应根据其区位优势和客观条件及未来全省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各城市的合理分工发展的产业政策,致力引导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加快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第三,要以市场手段加快引导城市建设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向、流动的速度,依靠市场信号。基于这一点,首先,省政府要创造在上述地区建设城市的条件,向市场发出信号。如,确定海东行署迁至乐都县城,确定贵德为待建城市,并对上述的城镇行政领导采取高配,以增强对外界的吸引力,引导人口、资金和技术项目向该城镇聚集。如果在两三年内达到初步目的,特别是人口规模达到设立小城市的标准,即可向国家申请审批将行政级别改定为城市级。其次,当地应加大对其特色产业的宣传力度,以增强吸引投资的力度。贵德近年来,以“梨花节”、“天下黄河贵德清”等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宣传,吸引了省内外不少地区和人士的目光。再次,要放宽人口入住标准,加快人口的聚集。一定数量的非农业方式生存的人口是一座城市出现的最基本条件。由于青海大部地区均处于高海拔地区,许多在青南地区工作的人士把退休的定居点选择在西宁,其主要原因是西宁是省内唯一的条件较好的城市。如果乐都、贵德设市,且在近几年内使城区内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必然会吸引部分人士到该地区定居。区域内非农人口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区域内多方位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长。而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必然引导投资者增加,进而推进城市二、三产业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城市二、三产业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又能引来新的相关产业项目包括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如果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将上述城镇建设成为新兴的城市。如果能够实现上述设想,青海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就有可能基本上达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政经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