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09-08-24
字体:【 打印本页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听取全省“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的“两基”攻坚工作。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先后对青海省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困难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财政部领导亲临我省检查指导工作并做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基”攻坚工作,特别是未“普九”地区9个县的攻坚工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第十一届一次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对“两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委强卫书记、省政府宋秀岩省长等领导多次对“两基”工作作出批示和指示,提出要求,解决存在问题,亲自推进工作。省人大、省政协十分关注教育,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到教育部门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同时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视察教育。特别是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刘春耀副主任带队,组织教育界人大代表和教育部门的同志赴省外考察“两基”工作,今年又带队深入到3个州的5个攻坚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攻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对我省“两基”攻坚的重视和关心。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长期以来对我省“两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两基”攻坚,2008年以来,省政府宋秀岩省长先后主持召开三次常务会、三次专题会议研究“两基”工作。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去年926日省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青海省“两基”攻坚县(2008—2010年)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1212,宋秀岩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提高教育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例;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争取国家支持的项目,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协调,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200812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未“普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安排中央专项投资,在全国未实现“两基”地区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我省9个攻坚县、26所学校纳入了“工程”实施范围,国家专项投资3.28亿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基础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两基”攻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319日,宋秀岩省长再次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在国家支持我省3.28亿元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筹措包括3.28亿元在内的6.5亿元资金,加快9个攻坚县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未“普九”9个县如期实现“两基”目标。这是继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工程后,又一项加强未“普九”地区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大工程,也是有史以来我省教育投入最大的项目。

今年326日,省政府召开全省“两基”攻坚暨迎“国检”工作会议,对9个攻坚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宋秀岩省长在会上强调,“两基”攻坚是基本的民生工程,实现“两基”目标是国家的承诺,推进“两基”攻坚事关民族发展,完成“两基”任务是政府的责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两基”迎接国家督导检查实施意见》、《青海省“两基”迎接国家督导检查工作方案》。按照国家要求和省政府对“两基”攻坚的部署,我省尚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将于2010年实现“两基”目标。2011年国家将对我省“两基”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这是我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一、“两基”攻坚取得的主要成就

实施“两基”攻坚以来,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两基”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总体态势是: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巩固提高得到加强;青壮年文盲率逐年降低,“两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教学手段正在改进,现代远程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

———“两基”人口覆盖率显著提高。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两基”工作步伐,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循化等7个县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6.8%2006年天峻、兴海县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8.2%2007年称多等7个县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截至2008年,全省已有37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以上。根据规划,同德县于今年实现“两基”目标,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4%2010年,玉树州囊谦等8个县实现“两基”目标。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09所,在校生74.54万人,其中小学2556所,在校生53.82万人,初中353所,在校生20.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达到95.75%

———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义务教育经费增长较快。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不包括教育费附加)33.58亿元,比上年24.91亿元增长34.81%;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生均支出为3395.54元,比上年的2733.17元增长24.23%;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052.02元,比上年的2991.36元增长35.46%;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777.46元,比上年的436.96元增长77.93%,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01.05元,比上年的554.62增长80.49%。义务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使农牧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得到初步优化,为全省“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经覆盖我省农村牧区,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到2008年,国家下达我省免费教科书资金已达7572万元,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65.03万人,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及进城务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7万人,共计66.5万人享受免费教科书;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资金2248万元,13.1万名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4472.4万元,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达16.05万人。中小学公用经费18226.2万元,取暖补助资金6463.5万元。从2009年起,我省再次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生/年)。西宁市、海东地区小学达到800元,初中1000元;环湖地区(海南、海北、海西及黄南州同仁、尖扎县)小学达到1200元,初中1400元;青南三州14个县(玉树、果洛、黄南州泽库、河南)小学生均达到1300元,初中1500元;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小学40元,初中60元。2009年我省再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全年预计下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2.2亿元,现已拨付春季学期公用经费约1.1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0101.7万元,县财政承担871.1万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农村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一是2003年以来,全省校舍维修改造累计投入资金39883万元,改扩建校舍面积49.95万平方米,改造学校达831所。其中2008年下达校舍维修改造资金8200万元,改造学校191所,改扩建校舍面积11.87万平方米。二是自2007年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启动建设以来,国家已累计投资35331万元,建设项目学校154所,建设初中学校生活用房面积25.9万平方米。目前,除2008年底和2009年下达的78所学校正在建设以外,其它学校全部完工交付使用。三是2004—2007年国家下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5.06亿元,建设学校357所,建设校舍面积49.9万平方米

———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推进。一是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重大教育项目的机遇,对全省农村牧区中小学进行了调整。2000年至2007年,经过调整,全省中小学从2000年的3877所减少到2902所,减少975所。通过布局调整,扩大了中小学校校均规模,特别是青南地区通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校均规模有较明显的提高。二是对全省农牧区中小学布局现状进行了局部调研,并在局部调研、综合分析、测算的基础上确定了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及当前的主要工作,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下发全省执行。全省各地均根据《青海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做出了规划,并在进一步完善。三是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我省把海南州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予以扶持,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计划到2010年时将原有的372所中小学调整为66所,校均规模由现在的205人扩大到1200左右,这在青海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海南州中小学布局调整一期建设项目学校17所,总建筑面积18.8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85亿元。2008年底,已到位资金1535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540万元,省级专项6800万元,整个布局调整工作进展顺利。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2006年以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达到20147.93万元,建成2889个光盘播放点,2781个卫星教学收视点,967个计算机教室,建设校园局域网48个,“班班通”教室949个,实现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突破。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和农牧区教育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两基”攻坚以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2007年、2008年共安排师资培训经费380万元,培训骨干教师达1.26万人次,教师培训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明显改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8%97.68%。二是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以来,已向40个县(市)补充2461名特岗教师,其中小学714人,初中1747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不足的矛盾。三是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我省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工作中,在财力紧张、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由省级财政统筹,使教师工资和公务员工资同步进行调整,兑现了教师的工资待遇,并做到了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此项工作走到全国的前列,得到教育部高度评价和肯定。四是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1.8万人,扩大了后备师资来源渠道。

———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教育部等12部门《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7]22号),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党团和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扫盲格局。省教育厅不断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和部署,坚持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扫盲教育,全面扫除了15—24周岁青年文盲。同时,把扫盲工作与农牧民生活需要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与学习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扫盲和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三是9个攻坚县利用冬春季节,组织大规模、多形式扫盲教育,目前同德、班玛、达日、甘德、泽库5县已通过州政府扫盲验收,已经完成“一基”。玉树州政府加大过程性督导检查,多次赴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4个县指导工作,拟定今年9月州政府进行扫盲验收。总之,我省扫盲工作通过各种途经和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青壮年(15—50周岁)非文盲率达到96%以上,为提高全省劳动者素质奠定了基础。

———“两基”攻坚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两基”攻坚顺乎时代要求,顺应民情民意。“两基”攻坚的强大动力、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各项惠民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热情。全省各地攻坚工作声势大、氛围浓、措施硬、亮点多。各地党委和政府把实施“两基”攻坚作为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作为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安排部署,层层签订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了领导认识到位、政府行为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党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密切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两基”攻坚新格局。

由于历史基础、自然环境、财力保障等方面的特殊原因,我省至今依然是全国教育面貌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国还有42个县未实现“两基”,已成为全国攻坚战役的硬骨头和最后堡垒,这些县实现“两基”的最后期限均是2010年。我省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虽然人口只有35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但占全省县(市、区、行委)总数的20%,占全国未实现“两基”县总数的21%。这9个县全部分布在海拔4000以上、生存环境恶劣的青南藏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财力保障薄弱,是全省乃至全国群众生活最困难、民生问题最突出、教育发展最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目标的任务艰巨。

二、“两基”攻坚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大“两基”攻坚工作力度。20085月和20093月,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两基”攻坚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最后阶段的“两基”攻坚工作,并和各攻坚县所在州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切实把“两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实行“两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考核评估制,把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作为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分年度、分阶段、倒计时落实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紧紧抓住普及程度各项核心指标,攻坚克难,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分解任务,真正形成“两基”工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全力以赴打好“两基”攻坚战。2009年,同德县实现“两基”目标,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94%2010年,玉树州囊谦等8个县接受省政府评估验收,全省如期实现“两基”目标。

(二)切实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省委、省政府已将9个攻坚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列入今年重点实施的工程,并作为省政府今年确定的十件惠民实事工程之一。目前,9个县所有项目学校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投资在1000万元以内的项目学校力争当年全部竣工,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学校中单体建筑投资在300万元以下的力争当年竣工,其它工程完成主体和校园配套工程,年内完成总投资的60%左右。所有建设项目在20108月底前全部竣工投入使用。9个攻坚县列入建设工程的学校全部集中建在县镇以上,使之能适应当前普及义务教育的现实需要,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学校布局调整到位后,9个攻坚县小学数由179所调整为77所(调整率为58%)。各地按照“县办初中、乡办小学”的总体原则,分县制定了具体方案,重点解决初中校舍不足问题,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满足“普九”需求,把“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布局调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抓手,统筹规划和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建设进度,确保按期交付使用,确保如期实现“两基”目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是实行中小学编制动态管理。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适时对教育事业编制总额进行调整。二是根据宋秀岩省长的批示精神,认真研究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加大争取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工作力度,力争在往年的基础上,使全省使用国家特岗教师的名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考虑由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适时启动省内特岗教师计划,重点解决农牧区中小学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和双语教师短缺问题,从整体上推进特岗教师计划的落实。三是建立教师培训基金,实施教师培训工程,通过开展国家、省级、地区三级教师培训,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和少数民族教师汉语能力的培养。

(四)巩固提高“两基”成果。2008年前实现“两基”的37个县(区、市、行委)“两基”工作仅仅是达到了国家和我省评估验收的基本要求。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按照《青海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督导评估工作意见》规定,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针对薄弱环节和脆弱指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查漏补缺,下大决心,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做到思想不松懈,机构不撤并,工作不停顿,投入不减少,指标不降低。通过“两基”年检复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目标责任,巩固提高“两基”水平。

(五)确保顺利通过“两基”国检。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后,2011年我省将接受国家对我省“两基”工作的总体验收,这是我省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国家对我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省政府已对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要抓住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认真督查整改,扎实做好迎国检各项工作,确保我省顺利通过“两基”国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