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两基”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日期:2009-08-24
字体:【 打印本页

省人大常委会:

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是新时期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富民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青海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9个县(以下简称9县),占全省县(市、区、行委)总数的20%,占全国未实现“两基”县总数的21%,面临的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大力推进全省“两基”攻坚工作,对于确保全省2011年通过“国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安排,为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两基”攻坚工作专项报告做好准备、提供资料,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组成以刘春耀副主任为组长、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合调研组,于4817日赴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泽库、同德、甘德、达日、班玛5县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要求玉树州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4县报送材料一并汇总。调研组先后听取了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对“两基”攻坚有关情况汇报和35县政府的情况汇报,召开州及县人大、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当地省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11次,走访师生及学生家长46人,实地察看学校9所,发放并收集问卷调查表60余份。同时,还根据调研进展情况,召开3次调研组全体会议,汇总有关情况,分析面临问题,研讨解决办法。调研组回宁后,刘春耀副主任及时就9县教师紧缺情况向宋秀岩副书记作了专题汇报,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建议。

一、“两基”成效及估价

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省主管部门和各州、县党委、政府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省的“两基”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两基”实现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截止2008年底,全省46个县(市、区、行委)已有37个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以上。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2909所,在校生74.54万人,其中小学2556所,在校生53.82万人,初中353所,在校生20.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75%。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和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较快,两项指标分别达到98.36%89.74%

(二)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均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到2008年,全省免费教科书资金增加到7572万元、享受学生人数达66.5万人,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4472.4万元、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达16.05万人,保障中小学公用经费18226.2万元、取暖补助资金6463.5万元;从今年起再次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和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生/年),使西宁、海东地区小学达到800元、初中1000元;环湖地区(海南、海北、海西及黄南州同仁、尖扎县)小学达到1200元、初中1400元;青南三州14个县(玉树、果洛及黄南州泽库、河南县)小学达到1300元、初中1500元;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小学40元、初中60元。同时,从今年起再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全年预计下拨此项公用经费达2.2亿元。从2008年秋季开始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免费人数达13.1万人,免费资金2248万元。

(三)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自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校舍维修改造资金39883万元,改扩建校舍面积49.95万平方米,改造学校831所;自2007年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已累计投资35331万元,建设项目学校154所,建设初中学校生活用房25.9万平方米;2004—2007年国家下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5.06亿元,建设学校357所,建设校舍49.9万平方米。2006年以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达20147.93万元,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288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781个、计算机教室967个、校园局域网48个、配置标准的“班班通”教室949个。

(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抓紧实施以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目标的新一轮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仅2007年、2008年用于培训经费共380万元,培训骨干教师达1.26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共招聘2461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教师紧缺状况。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省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助中,在财力紧张、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由省级财政统筹,使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对教师工资实行统一由县级财政管理,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有效提高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1.8万人,扩大了后备教师来源渠道。目前,全省小学、初中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8%97.68%

(五)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成效明显。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等12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坚持把扫盲与学习实用技术、宣传科普知识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规模较大的扫盲教育。目前,已实现“两基”地区的青壮年非文盲率已达96%;未实现“两基”9县中,同德县今年10月可通过省级验收,其它8县均到明年通过省级达标。

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分析,调研组认为,全省“两基”攻坚之所以在短短的五年间取得以上阶段性成果,一是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各项惠民政策带来的历史机遇。二是取决于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历史机遇,举全省之力以小财政办好大民生工作思路的转变。三是“两基”攻坚实现了全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寄宿制办学标志着青海农村牧区由过去的村村办学、马背办学向形成规模办学方式的转变。四是摸清了尚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和已实现“两基”地区的底数,9县中同德县基础较好,有望在今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其他县有望明年通过省级达标验收;个别县虽距验收标准差距较大,但加大攻坚力度,也有望明年通过省级达标。已实现“两基”的地区普及标准低,所达到的各项指标比较脆弱,很容易下滑,迎接2011年“国检”,还需付出不懈努力。

二、主要做法及举措

这次调研中,调研组切身感受到,全省上下在攻坚中做到了领导认识到位、政府行为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大、氛围浓,措施硬、亮点多,真正形成了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落实、各部门密切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合力打赢“两基”攻坚的良好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自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以来,省政府将“两基”攻坚列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青海省两基(2004—2007)攻坚实施规划》;去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在三次常务会、三次专题会议上研究“两基”工作,通过了《青海省“两基”攻坚县(2008—2010年)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和《青海省2008—2010年“两基”攻坚工作方案》;今年326日,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两基”攻坚暨迎“国检”工作会议,对全省进一步抓好“两基”攻坚,如期实现“两基”目标,迎接“国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未实现“两基”目标的49县把“两基”工作列入州、县、乡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定期召开“两基”工作专题会议,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为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组织保证。海南州实行“六包一保七到位”(“六包”即:州上干部包县、县上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校长包校、教师包教学质量;“一保”即: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人人到校学习;“七到位”即: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执法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服务到位)工作制度,做到了“两基”工作职责、任务、目标三明确,形成了齐抓“两基”工作、共谋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抢抓历史机遇,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扩大内需等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改造校舍工程等重大教育项目,使农牧区中小学硬件建设不断加强。各州、县在组织实施国家项目的同时,结合当地财力实际,加大投入力度,为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一定的财力保障。黄南州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州属各县财政安排15—20万元设立义务教育发展基金;设立200万元的教师奖励基金,每年教师节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黄南、海南、果洛州及各县除执行国家工资政策外,因地制宜,实行了教师岗位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浮动工资制度,切实保障了基层教师的待遇。班玛县将特岗教师岗位工资与其他教职工工资同步发放,确保特岗教师能按时享受待遇;教师公用经费由人均1000元增加到3000元;从2007年开始每年落实“两基”督导经费1万元,扫盲经费3万元;从2008年起每年落实各乡寄校2万元的取暖费、5000元的车辆油料费和1000元的报刊费,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整合资源,努力探索符合牧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为切实解决牧区中小学点多、规模小、师资等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按照“州办好一所高中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县办好一所初中、乡办好一所小学”的总体要求和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为实现“两基”目标和提高民族素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海南州作为全省示范区,着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确立了“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思路,找到了加快牧区义务教育、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科学办教育新路子,为全省各地提供了借鉴。计划到20109月,将全州现有的372所中小学调整为66所,校均学生规模由现在的205人扩大到1200人左右。计划分两期实施,三年完成投资4.45亿元。目前已投资1.4亿元,完成17所学校的主体工程建设,预计今年91日投入使用。工程完成后将撤并187所学校,转移学生27000余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两基”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9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教职工编制严重不足。全省现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是依据2003年底在校学生数核定的,除基本编制外,还规定了青南三州15%、环湖三州10%的附加编制。但随着“两基”攻坚工作的逐年推进,各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在校生急剧增加。到2008年底,9县中小学在校生增加27608人,使教职工紧缺问题凸现。据调查,教职工队伍建设有三种情况直接影响“两基”验收:一是教师从数量上结构上紧缺情况非常严重。目前9县共缺编教师2183人,其中小学缺编1353人,初中缺编830人,数学、英语、计算机、体音美和“双语”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更为严重;有的县小学师生比高达157,初中师生比高达156.9,远远超出国家规定农村小学123、初中118的配备要求和省内有关编制标准。二是各地聘用代课教师比例大,目前9县聘用中小学代课教师共计73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28.53%,远远超出了“两基”验收不得超过10%的标准。三是寄宿制学校的保育员、管理员、炊事员和校医未能全部纳入编制管理,影响到学校管护、卫生、安全等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适龄少年入学率、18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低。由于青海牧区艰苦的生存环境、传统的成长观念等影响,9县适龄少年入学率、18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72.41%66.68%,与验收标准分别相差22.5918.32个百分点。其中有的县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36.55%,与验收标准相差58.45个百分点;有的县18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仅为49.20%,与验收标准相差35.80个百分点,控辍保学、强化教育任务十分艰巨。

(三)教职工工作周转用房严重不足。各地普遍反映,由于中小学教育投资倾向于校舍建设,加之住房商品化的掩盖,寄宿制学校教职工工作周转用房紧缺,挤占校舍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看到,有的乡镇寄校教职工大都挤集体宿舍,有的学校甚至搭建帐篷办公。据了解,9县教职工工作周转房除杂多县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外,其他8县人均面积仅为14.75平方米。按人均35平方米计算,目前9县教职工工作周转房尚缺63751.5平方米

(四)义务教育欠债较多。国家实施的“两基”攻坚项目,都不同程度要求地方资金配套。但由于省内各州、县大都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按要求到位,从而造成欠债。各地从2008年起对“两基”教育欠债进行审计锁定、查账核实,并开始偿还,但偿还难度很大。据统计,9县义务教育欠债共计2209.24万元,仅靠州、县财力难以还清。

(五)教育教学配套设施缺乏。由于9县学校分散、规模偏小,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按照规定标准配备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多数学校没有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部分学校的数理化实验仪器短缺,运动场(馆)面积和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较低,无法满足和适应教学需求,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目前的硬件配置标准偏低,计算机数量偏少,很多学校八九十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且适应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在藏区教育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调研组认为,9县“两基”教育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有些问题是9县独有的,但多数问题在全省具有共性;有些问题可经过省有关部门和州、县、乡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逐步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只有通过省政府来解决,甚至还需申请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考虑解决。

(一)逐步解决教师紧缺问题,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特岗计划”的有利时机,以此作为今后青海补充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方式和渠道,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今明两年,专门为9县申请特岗招聘计划1453名(教职工缺编2183个中减去现已在岗的代课教师730名),不再由县级政府承诺三年后正式纳入县内编制,只承诺进入省级特岗计划。二是建议从今年起启动省级“特岗计划”,每年招聘省级特岗教师400名左右,聘任期为三年,期间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工资待遇,聘用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可继续聘用。省级财政按年人均3.5万元拨付经费,每年需要经费1400万元(400人×3.5万元)。招聘条件在参考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三是对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研究调整,采取师生比和班级数相结合的办法配备教师编制,向农牧区倾斜,适当考虑增加教学辅助人员、寄宿制学校职工的编制。改进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把核定编制周期缩短为两年,适当下放中小学编制管理权限,采取省级政府总量控制、州级政府根据需要动态调整的方法,对编制及时进行调整。

(二)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确保“三个增长”。各级政府要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要求,依法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确保“三个增长”,力争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县(市、区)、州(市)、省级财政分别达到35%20%15%的迎国检指标要求。一是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一切从青海实际出发,将农牧区教师工作周转房建设纳入校舍建设规划,注重并加快建设进程。二是省政府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按照新的危房标准,尽快核定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制定整改方案,有计划分步骤消除中小学危房,提高校舍抗灾能力,确保师生安全,“使学校成为学生和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三是省政府要对农牧区“两基”欠债的偿还问题尽快研究,对偿还工作做出安排。

(三)抓好督导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青海省2008—2010年“两基”攻坚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两基”迎接国家督导检查实施意见》,紧紧抓住适龄少年入学率、18周岁完成率、小学和初中辍学率等评估验收的刚性指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如期达标。要把“两基”攻坚和迎接“国检”过程变为发现、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促进全省教育发展的过程。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五个一票否决制”(普及程度不达标、拖欠教师工资、有D级危房、学校重大责任事故、弄虚作假的均一票否决),加强督导检查工作,确保9县如期达标,确保全省顺利通过“国检”。

以上报告,请审议时参考。

附:9个“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阶段情况调查表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