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日期:2008-10-06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齐心协力、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推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较好,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质量、效益提高。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8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35%,超规划目标235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136%,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257元,比2005年提高4212元,年均增长11.5%,超规划目标2.6个百分点。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63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05亿元,年均增长32.1%,高出规划目标191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59%。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0487393调整到2007年的106533361,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412%提高到273%。

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2006年、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071亿元,年均增长152%,2008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1907%,超过规划进度要求。200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32亿元,年均增长139%,超规划年均目标39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较上年同期增长2017%。2007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12亿美元,年均增长217%,超规划年均目标10.7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35%,有37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了“两基”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1岁,均达到规划进度要求。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0579元增加到2007年的10276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1651元增加到2007年的26838元。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2007年上涨6.6%,2008年上半年上涨123%,未控制在年均上涨3%左右的目标之内。20062007两年城镇新增就业1111万人,完成5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的741%,2008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9%和377%,均控制在5%的目标之内。两年输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188万人次,超过规划进度要求。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22.13万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45万人,保障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2007年全省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9987人/亿元,比2005年降低了06013人/亿元,年均下降2099%,达到规划进度要求。工矿商贸就业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上升003个十万分点,未实现规划进度要求。

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20062007年全省总人口为5477万人和55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897‰、88‰,控制在98‰的预期目标之内。200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2%,超过规划进度要求。2006年、2007年全省耕地保有量5422万公顷,保持在2005年水平。2006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上升151%,2007年较上年降低22%,两年年均下降0.36%,虽未达到规划进度要求,但扭转了几年来持续上升的趋势。2006年、200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年均增长2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增长406%,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之内。

()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盘道水库下闸蓄水,引大济湟、湟水北干渠等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蓄积峡、扎毛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两年共解决了845万人、325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增城镇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481万亩,规划确定的改建、扩建、新建及前期项目均达到了进度要求。

交通运输建设成绩显著,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全面提升。200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526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5公里),按同口径比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642公里,超过规划进度目标。初步建成“三横四纵”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实现了省会到州府通二级公路、州府到县城通油路的目标。建成了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完成了绿草山至黄瓜梁、格尔木至老茫崖、清水河至结古、阿岱至同仁、倒淌河至姜路岭、察尔汗至大柴旦等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了德令哈至大柴旦、贵德至大武、曲麻莱至不冻泉等公路。倒淌河至茶卡、香日德至花石峡等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建成运营,兰青增建二线工程即将竣工,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西宁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能源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电力,建成公伯峡、苏只、康扬水电站,两年新增水电装机187万千瓦。拉西瓦、黄丰、积石峡、班多水电站工程进展顺利,羊曲、茨哈峡、宁木特、大河家等水电站前期工作加紧进行。建成大通华电、西海火电和格尔木燃气电站,开工建设万兆宁北2×135万千瓦火电机组,新增火电装机117万千瓦。建成750千伏官亭至兰州东、330千伏湟源—乌兰—格尔木输变电工程。形成了330千伏电网西宁与海西地区单环网结构,西宁地区双环网结构,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拉西瓦至官亭、拉西瓦至西宁、西宁至官亭、西宁至永登750千伏输变电工程,锡铁山至西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煤炭,鱼卡90万吨煤矿建成投产,海塔尔、大煤沟、高泉昆源煤矿投入试生产,江仓、聚乎更、默勒等煤矿开工建设,可新增产能455万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规划到2010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2007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8亿吨、天然气3046亿立方米。规划2010年原油产量300万吨、天然气产量70亿立方米,2007年原油产量220.66万吨,天然气343亿立方米

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电子政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务内网实现了上连国家、横连省级部门、下连州、县级政府的公文传输和视频会议系统,政务外网建成省级城域网。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基本建立,行政村通话率达100%。

()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

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加大了对农牧业的投入,特色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形成了以牛羊肉、牛奶、绒毛等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业形成了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油料、蔬菜、果品等生产基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的龙头企业初具规模,有力带动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2006年、2007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高于规划年均目标0.4个百分点。

加大劳务培训和输出力度,组织实施了百万农牧民培训转移工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的就业竞争力。规划“十一五”期间培训农牧民100万人次,20062007两年已培训668万人次。规划到2010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100万人次,2006年、2007年分别输出富余劳动力90万人次和98万人次。

特色工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初具雏形。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3445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75%提高到440%,年均增幅达18%,超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资源开发规模化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627亿元,比2005年增长871%。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格尔木炼油厂30万吨甲醇、乌兰焦化一期、德尔尼铜矿开发、新能源公司1000吨单晶硅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海西纯碱二期、中浩60万吨甲醇、复合肥、平安高精铝业、格尔木肯德可克铁矿开发、黄河公司1250吨多晶硅、亚洲硅业1000吨多晶硅、祁连山水泥等项目开工建设;大盐滩钾肥、海西氯碱、氧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海东焦化、甘河滩电解铜、浮法玻璃等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发展势头强劲。

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按照国家批准的实施方案,积极发展“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和“铁矿—焦炭—钢铁”五大产业链。通过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等方式,吸引省内外强势企业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投资发展。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雏型已经形成。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契机,抓紧编制实施方案,着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了工业园区在建设循环工业体系中的载体作用。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领域拓宽。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按照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要求,着力打造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积极发展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三江源生态旅游。建成了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同仁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湖、坎布拉等重点景区建设工程,加强了配套的道路、电力、供水、垃圾处理、环卫等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总人数由2005年的637万人次增加到20071002万人次,年均增长254%,旅游总收入由26亿元增加到474亿元,年均增长35%,超规划年均增长目标15个百分点。

房地产、保险、证券、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加快;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领域拓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大量涌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高16个百分点。

()城乡区域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力度,建成211万栋日光节能温室;建成乡镇卫生院32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3194个;建成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18个;287520户以上自然村列入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规划,其中1450个村已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比重达到4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75%和93%。均达到或超过规划进度要求。

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城镇道路、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镇绿化、城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面貌得到改善,城镇聚集经济、人口的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07年全省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3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747%;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平方米,均达到了进度要求。2007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007%,比2005年提高了0.82个百分点,但未达到规划进度要求。

()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进展良好。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已获得国家批复。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流域生态治理和西宁市大南山生态绿化等工程正在按计划实施。两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347万亩,退耕还林还草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0万亩,封山育林21357万亩,综合治理黑土滩14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89万公顷,达到或超过规划进度要求。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但任务艰巨。2006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312吨标煤,比2005年上升151%,2007年为305吨标煤,比2006年下降22%,两年平均每年下降036%。未达到规划进度要求。

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加大,成效逐步显现。2006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74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99万吨;2007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339万吨,均控制在国家核定的目标之内。黄河干流唐乃亥断面、官亭断面(省界)为Ⅱ类水质,均为优良。西宁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格尔木市污水处理厂和24个县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竣工投运。2007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241%,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7117%,达到或超过规划进度目标。

()社会发展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006年投入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7%,2007年投入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两年共完成科技成果438项。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盐湖提钾反浮选冷结晶工艺进一步完善,无水氯化镁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盐湖提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湖化工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群众体育空前活跃。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攀岩赛等国际比赛活动,规模逐年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和群众性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体育更加普及。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水平提高。全省实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特困人口生活、医疗救助的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年有3339万人实现了脱贫,达到了规划进度要求。

()改革开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全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关于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省政府及各部门政务公开暂行办法》和《执法执证情况监督检查办法》等规章制度。清理了行政审批许可项目,规范了审批行为。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行政行为更加公开、透明。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西部矿业成功上市,青海东风模锻有限公司资本重组顺利完成,民和镁厂等企业破产工作取得进展。2007年,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3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企业超过95%。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脱困目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效益明显提高。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和地方法规,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273%,比2005年提高了315个百分点。

农村牧区改革不断深入。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牧区的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种子服务、林业技术服务、农牧业机械管理等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了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开展了“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行了“收缴分离”的征管制度。

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深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改革,实行了统建制和代建制相结合的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投资概算评审工作流程。逐步完善了政府信用平台,推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逐步形成。

价格改革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对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制定了《青海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范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权限,完善了城市供水价格机制。规范了城市供热价格管理,完善了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药品价格管理,制定了《药品定价目录》。

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坚持对国内开放与对国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青洽会”、“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青海经济发展。2006年、2007年全省共引进省外资金26448亿元,年均增长288%,超规划年均目标18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35亿美元,年均增长1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8%。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可以完成或基本完成,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按照国务院下达我省“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17%。按此计算,“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幅度应为366%。但20062007两年平均仅下降036%,没有达到进度要求,完成节能降耗目标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我省受资源禀赋限制,形成了以高耗能为主的重化型工业结构,这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我省现有工业企业特别是有色、冶金、化工等行业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高,技改节能任务十分艰巨;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关键在科技进步,而我省科技力量薄弱,开展科技攻关需要一定的投入和周期。

()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

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年均3%左右。从实施情况看,2006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2007年上涨66%,两年年均上涨407%,没有达到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重要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猪肉、食用油等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以及化肥、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传导至我省,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上升;二是我省90%以上的消费品依靠省外调入,自身调控物价能力十分有限。

()城镇化水平提高偏慢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925%提高到440%。2006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926%,较2005年提高001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化率为4007%,较2006午提高081个百分点,未完成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的进度目标。实现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的预期目标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阻碍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没有实质性变化,农民进城门槛依然比较高。二是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三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资金积累量少,很难在城镇购房。

三、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要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议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一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和运输工作,做好产运销衔接,完善储备体系,确保重要产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二是做好涉农价格管理工作,稳定农牧业用电、用水和化肥价格。三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国家部署,在严格控制价格涨幅的前提下,深化石油、天然气、电等资源性产品和排污、垃圾处理收费等价格改革。四是努力解决涉及民生的价格问题。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逐步完善医疗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强房价监管,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五是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和变相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推动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一是大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扩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强化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支撑能力,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农牧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扩大县城和小城镇的就业容量,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四是加大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大力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转移“阳光工程”、“新型农牧民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牧民素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延长在外打工时间,促进劳务收入增加。五是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取消对农牧民就业的各种限制性规定,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序流动,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最大限度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六是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持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以高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积极培育高原特色农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柴达木、西宁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步伐,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抓紧建立符合省情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降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抓好新项目准入、老企业改造、严重污染企业关停三个环节。严格能耗和环保市场准入标准,把节能减排作为新开工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小水泥、小硅铁等企业坚决实行关停。抓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项目,推进污水、垃圾与各种废旧资源的再利用,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继续贯彻“基础优先”战略,围绕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使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

加强能源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电力建设,继续坚持多元发展、多能互补、注重节约、提高效率的能源发展方针,在优先发展水电的同时加快发展火电,优化电源结构,完善输供电网络,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及时解决电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电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支撑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深度和技术水平。加强铁路运输的综合协调,进一步挖掘运输潜力,优先保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大宗物资的运输需求。强化组织引导,继续做好公铁分流工作,努力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作用,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市场运作等手段,加大地勘投入,加强重要优势矿产资源和重点成矿区地质勘查,增加矿产资源储备,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推动经济发展。

(五)做好项目工作,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项目的谋划、立项和建设工作,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要做好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夯实发展的项目基础。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投向,结合我省资源优势、发展基础谋划一批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二要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向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资金对我省建设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引进一批能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项目推介工作,争取金融部门扩大贷款规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运用补助、贴息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开发建设。三要加强项目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把项目设计、施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抓紧组织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编制祁连山、柴达木、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争取国家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巩固三江源生态保护、生态移民成果。

加速城镇化进程。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产业竞争力、生态环境吸引力、文化凝聚力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西宁“扩市提位”,加快海湖新区建设。支持格尔木、德令哈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聚集经济的功能,推进柴达木资源开发。支持交通枢纽、人口稠密地区小城镇建设,推动形成大中小相互协调的城镇体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研究制定分类管理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政策以及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抓紧编制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赋予“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格局实实在在的内涵,在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化改革,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创造良好妁体制环境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改革任务,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牧区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类指导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调整完善经济政策。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保证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