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人才引育的建议

日期:2024-07-04
字体:【 打印本页

建议人:周学武

建议内容

事  由:2021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青海要建设产业“四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前景方向。近年来,海西州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提升生产规模、创新能力、技术服务等措施,盐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基地化、集约化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提升;立足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做优做强产业,增加有效供给,绿色有机农牧业取得新成效。海西作为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要素最全、潜力最大的地区,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不优、人才支撑技术攻关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是产业“四地”建设向“新”转变、向“高”攀升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据统计,当前全州盐湖化工领域人才28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48人、技能人才1112人;清洁能源领域人才2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12人、技能人才39人;生态旅游领域人才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人、高技能人才5人;现代农牧领域人才31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03人、技能人才8人。由此可见,产业链与人才链衔接不紧密,技术迭代和人才结构无法同频共振,尤其是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三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549人,占24%;技能人才中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三个领域高技能人才仅有52人,占4%,现有人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二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急需紧缺。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海西州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引才方面劣势明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海西州产业“四地”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仅有260其中盐湖化工领域165人;高级技师仅56人,其中盐湖化工领域46人。清洁能源、特色农牧、生态旅游等领域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急需紧缺。

三是省级层面支持产业“四地”人才引育的政策相对缺乏。近年来,省委组织部和省委人才办结合全省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激励人才实干导向,密集出台了以《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为统领的各类人才新政,为全省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但专门针对全省产业“四地”建设人才引育还没有制定出台相关的支持措施,导致基层在制定出台产业“四地”建设人才引育方面的政策时,缺乏上级政策依据,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人才的支持力度。

议:一是聚焦全省“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建设部署,强化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高效实施“柴达木英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善于运用科技创新力量解决问题的“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引育一批产业“四地”建设关键环节急需紧缺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多园”为基础,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行业重点企业在人才、技术、产业聚集地建立“研发飞地”“人才飞地”,推进创新平台提质进位、科创合作互促共进、科创服务多元供给。以乡镇或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人才工作站、创客工坊等实践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三是建议省级层面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人才和用人主体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改革攻坚、不断完善现有人才政策体系,牵头制定专门针对产业“四地”建设的人才引育政策或措施,以“一地一策”方式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效破解产业“四地”建设人才政策“碎片化”“分割化”“部门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