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建设绿色算力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西数西算,
提升支撑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能力的建议

日期:2024-06-26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建议代表

青海省人大第十四届代表   史元春

二、事由

背景与重要意义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青海省拥有特殊资源禀赋,通过“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数据援青”等方式实现东部计算与数据业务向风光水电丰富的青海迁移,助力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并可有力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推进“西数西算”,拉动青海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当前,青海省正布局绿色算力基地建设,拓展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智能计算与应用省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可以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托青海清洁能源和土地资源优势,绿色算力基地建设将成为青海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算力的快速增长,并不能直接有效转化为助推青海省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能力。只有加强算力、存储、网络和应用的协同建设,促进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多元算力协调发展,稳步提升算力、存力、运力与安全,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实现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成果的转化落地,大力建设人才梯队,才可以持续增强绿色算力赋能成效,为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和青海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现有条件与机遇

国家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增强绿色算力供给水平。青海省具有风光水电资源丰沛和地广人稀的优势,为建设绿色算力基础平台奠定了扎实基础。省内也在积极推动绿色算力基地的建设。目前国家超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已经落地青海大学,正在装机调试,整体CPU双精度浮点计算能力超过3千万亿次。2023年,青海大学还与清华大学及其所承建的国家实验室签署了合作协议,将把超过每秒百亿亿次运算能力(1E Flops)的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部署在青海大学,青海大学正在此国际领先的智算平台基础上筹建青海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青海省的互联网络建设也已进入快车道。按照2022年9月9日印发的《青海省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方案》布局,2023年完成省内数据中心到西安、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国家枢纽节点和东部数据源之间的高速直联网络建设。同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青海省节点已在青海大学实现部署,为青海算力中心有效服务东部计算需求提供了新的网络保障。

在数据建设方面,我省已经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拥有国家级气象台(站)234个,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监测网正在快速演进,中科院、中科大已在冷湖建设天文望远镜,正在积累大量的生态、天文等领域数据。青海大学拥有国家级种子备份库,即将发射生态监测卫星,正投建新一代天文望远镜,与清华大学共建第五代巡天望远镜MUST,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已经积累了大量高价值数据。这些特色数据资源,为青海省产业建设和数据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科技创新方面,青海省各高校已经开展了长期研究工作,准确把握省内产业与研究需求,为“西数西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海大学在三江源生态、高原农牧业、高原植被保护、清洁能源、绿色人居环境、藏医药研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应用基础雄厚。青海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针对宇宙暗物质模拟、流体力学模拟、巡天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开展天文高效计算、宇宙学模拟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算力有着迫切需求。绿色算力基地的建设势必为高质量完成好青藏高原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现代生态农牧业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天文科学发现等任务提供算力支撑和应用创新的巨大空间。在新能源技术创新方面,青海大学目前已在校园内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超1.5兆瓦,为新能源技术稳定供电算力中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在大型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科技厅2023年已批复在青海大学建设智能计算与应用省实验室。省实验室、即将建成的国家超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和正在建设的青海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将直接加速我省算力中心建设,尤其对相关科技人才培养,吸引和发展算力产业,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资源禀赋、地理优势、人才与技术储备使得我们在大力发展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条件和能力建设绿色算力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全省范围内的算力联网、协同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推动“西数西算”,为支撑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做出青海贡献。

三、建议措施

提议青海省政府面向绿色算力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建设省级绿色算力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该平台,实现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互联、资源共享,推进省内数据资源的汇聚与共享,开展新能源产业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领域创新,汇聚省内外多方人才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推进青海省“西数西算”和人才强省战略,提升支撑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能力。

省级绿色算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

1.着力打造青海省绿色算力网,持续强化省内、省际互联网建设,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协同发展,建立适合青海的创新算力电力协同机制,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省一体化算力网,并积极融入全国算力网,为青海省打造全国绿色算力基地提供示范引领作用,有序推进“东数西算”工程

2.大力推进数据标准化和质量建设,建成安全、可靠、高效共享的省级大数据平台,汇聚省内外多元数据,出台数据的共享和交易政策,真正发挥数据价值,激发数据创新活力,助力政府建设、数字青海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3.积极推动绿色算力核心科技创新,布局和协调建设省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构(包括相关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规划和启动一批重大、重点专项。重点开展:基于新能源的算力中心能源配置与调度技术研究,真正实现绿色算力基地的绿色、低碳,同时高效运行;支持多方投资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支撑清华大学等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基础大模型研究及训练,推动大模型应用在青海落地借此活跃本地数字经济及产业发展;构建满足青海本地应用需求的行业大模型,面向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提供定制化计算服务;围绕高原病防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等重大民生问题,第五代巡天望远镜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观测优化等关键基础研究领域,盐湖工业全数字智能工厂、高寒地区高载荷机器人等重大装备建设,定向开展人工智能与交叉领域应用创新,发展具有青海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科技能力,助力建设社会与产业的良性生态。

4.灵活汇聚人才,助推绿色算力建设与应用。依托昆仑英才计划等相关人才计划,科学规划专项人才计划,实现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与汇聚。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高性能计算等领域本地人才队伍,灵活柔性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基础模型与大规模算力设施建设等领域人才,快速搭建绿色算力建设与应用所需的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