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促进乡镇卫生院健康规范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4-06-21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建议代表

西宁代表团城中组甘雨灵

二、事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年初,我们赴湟中区上新庄、土门关和田家寨等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农村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观。农村重点监测户生活和医疗都有保障,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家庭医生签约率都近100%;乡镇卫生院均有分院,且设置标准中医馆和临床特色专科,大型医疗设备也都陆续到位,每年共公卫生健康经费和诊疗创收都有盈余和增长,职工和临聘人员同工同酬,福利待遇不低于县级医院。

所到之处,从早期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等高精尖诊疗仪器;从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镇医院到现代化的二甲医院,所到村子的家庭医生24小时手机畅通,都有多个微信群,为村民提供用药建议和心理疏导。加入网格群后,线上咨询的患者多了,来卫生室就诊的患者少了,降低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遇到急危病人,家庭医生团队也会立即出动,上门服务并及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基层看病。湟中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规范有序,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从医共体健共体迈进,通过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在乡镇、社区就医的患者,一旦出现疑难或危重病情,都能及时转往健共体核心医院,得到第一时间救治的同时,还可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希望路前行,铺就群众健康之路,以更牢固的医疗保障,守护农村百姓健康。

基层卫生院硬件环境都已大大改善,但仍存在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建议

1.加大远程诊断中心建设,加强牵头医院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网格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升级。让农村居民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区级综合医院的专家服务和专业诊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着力提高诊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就医的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职称评定等方面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牵头医院拥有对成员单位人事任免权。医共体内编制分类核定,鼓励由医共体统筹使用,盘活用好存量编制。加强医共体内公共卫生、全科、妇产科、儿科等紧缺人员配备;推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县管乡用、村医乡聘村用;牵头医院每年下沉一定比例医务人员到成员单位工作,加大对村级的巡诊派驻力度。优化乡镇卫生院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逐步将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职称评聘。鼓励医共体内人才双向流动,建立人才下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人才下沉积极性。

3.党建引领尤为重要,乡镇卫生院在发展中要牢牢抓住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关键点,以善治引导村民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利方向发展。一要强基础。要对照省、市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配套,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二要强队伍。要通过引育留用抓好人才体系建设,用宏观的思维梳理优化各项政策、畅通上升渠道,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尽心为民服务的医疗队伍。三要强业务。要做好特色专科以及名医师工作室等建设谋划,提升专科能力,不断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医疗发展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可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四要强服务。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医共体总院的龙头作用,持续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扩面,强化县级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推进信息共享、结对帮扶,构建深度融合的机制。五要守底线。要强化监督管理,规范行业秩序,坚持医德规范,推动卫健系统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