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大高海拔地区人才引进工作支持力度的建议

省人大代表 刘岩

日期:2023-05-24
字体:【 打印本页

事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质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征程,如何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还在于结合地区实际,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为统领,积极探索高海拔地区人才引进新路径,将人才“洼地”打造成“高地”。

对于高海拔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相较省内其他地区明显滞后,市场自发配置资源动力不足,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栽梧桐”“引凤凰”存在较大困难,必须依靠上级党委、政府政策支持,下好“一盘棋”,优化顶层设计,以政策来聚才。以玛多县为例,玛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平均海拔4300米左右,是国内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是全省极端日气温最低的地方。因玛多县特殊地理位置,高寒缺氧等恶劣气候原因导致的干部身心健康等综合原因,玛多县构建高海拔人才队伍梯次培养使用和流转体系建设长期以来后劲不足,进展缓慢,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长期困扰因素。

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在高海拔地区工作,面临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考验,离家远,人才流动性大,患高原性疾病风险较大。以玛多为例,由于玛多地区海拔高、气压低、低氧和高寒、多风、干燥、强日辐射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在玛多工作和生活较长时间的干部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类型的高原病,有不少干部因病失去宝贵的生命或留下终身残疾。二是人才匮乏,人才队伍薄弱,结构性人才短缺,比如卫生方面中高职称人员、专职教师紧缺,创新性专业人才匮乏,存在人才“请不进来”和“留不住”现象,“育人、引人、留人”难度大。

意见建议:建议结合高海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加大对高海拔地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针对教育、卫生、生态、农牧等重点行业人才需求,在定向招录中,立足吸引急需紧缺的专业性优秀人才,积极落实放宽学历、专业限制、年龄条件等倾斜政策,在录(聘)用名额分配上向基层一线、乡村振兴、市政建设等相关岗位倾斜。二是加大定向培养人才工作支持力度,通过人才多向交流延伸,向外送培,岗位训练等多种渠道,畅通人才交流轮岗渠道。三是通过争取跟省内高校合作培养,定点招录高海拔地区特岗技术人员,“订单式”培养基层一线各类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术,能够解决临床问题、教育水平、畜牧转型等专业技术人员,切实提高高海拔地区整体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四是在落实对口帮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交流培养力度,实实在在培养一批“带不走”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