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与消费

李宏

日期:2021-03-01
字体:【 打印本页


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具有地处高原、日照充沛、气候冷量干燥、病虫害少、种质有良等比较优势。有计划、有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到2023年实现全省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绿色防控全覆盖,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是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化肥农药减量,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走绿色、有机、品牌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农田污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可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不仅保证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合作社、企业收益持续增长,而且提升居民消费生活质量水平与身心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广绿色有机农蓄产品示范省创建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自启动以来,不断加强农药化肥替代技术研究攻关、绿色高效技术研发和集成,在青海省19个县(区)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114万亩,建立试验区59个,开展测产评估,全省化肥农药用量同比分别减少24.4%、21.03%,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显著。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有机农业之间产生矛盾。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行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设施化以及专业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为了扩大生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伤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使普通农作物富含过多化学成分,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污染了土壤、水、空气。近两年,我国的农业污染已经远远大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 成为第一大严重污染。即使污染严重,但由于有机农产品产量远没有传统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产量高, 农民为了完成大规模生产目标,只能选择这种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产量,导致了有机农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民这种效率至上的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有机农业发展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二)生产有机农产品成本过高,导致有机农业未能规模化发展。 

在我国,有机农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成本过高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因素.一方面,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大,光害虫防治这一点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由于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如何解决虫害成为一个令农民头疼的问题,一般农户只能采用论作等一系列防治措施。有些地区会使用一些比如 “粘虫板”之类的土办法,有时甚至需要人工动手捉虫。而专门雇人捉虫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普遍价格高达每个人工 70元每天。另一方面,有机农业的市场进入成本也较高。一个农户想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首先需要获得权威认证,而这一认证标准中对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要求很严格,通过率不是很高。另外由于手续复杂导致审核时间过长,有的农户甚至需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这个“通行证”。很多没能通过审核的农民常常会因为这一过程造成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对有机农业失去信心,还没开始投入生产就已经选择了放弃。两方面的成本过高导致农民对于有机市场望而却步,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在有机农业转型期政策支持以及资金补贴力度不够。

 因为有机农业发展是一个周期长收益慢的过程,在生产初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可能带来的风险会使一直适应于传统农业模式的农民产生不小的担忧,很难跨出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一步。即使进入了有机农业,很多农民会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收益小而慢,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等情况而半途而废,不能坚持走有机发展道路。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大力的资金补贴,会给这部分农民或者是刚投入有机农业建设中的年轻人们很大的鼓励与支持。但相对于欧盟等国对于有机农业的政府补贴政策来说,我国已有的相关补贴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没有真正帮助农民们解决投入与收益之间巨大差异问题。

(四)由于有机市场上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机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有机市场上假冒有机农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普通百姓对于高价格的有机产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购买者想要以压低有机农产品价格来减少他们的风险损失,但由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很高,卖方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定价时绝不愿意以低价提供高质量的有机农产品。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更多的人愿意购买普通农产品, 而不愿意以高风险买下有机农产品。人们的需求减少了,那么相应的卖方自然也会减少对有机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市场覆盖率偏低。

二、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 增加对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农户用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现象,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缺失有机农业的相关法律知识。因此政府需要在这部分群体中强化相关法律意识, 引导农户了解打着有机的旗号销售普通农产品会受到的相关法律惩罚。另一方面,由于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我国还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民碍于不清楚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方式 ,而未能走上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有机农业在我国的推广。鉴于这一点,一方面政府应该向他们介绍有机农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规模化生产会带来的巨大收益,鼓励农户进行大规模有机农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有机农户的自身素质, 并且培养更多有机农业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让 “有机农户”群体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有机农业蓬勃发展。

(二)从根本上转变百姓的食品观念, 宣传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人们在食品观念上的转变亟待完成,政府需要引导百姓对农产品的评判标准由以前的长得好、味道好向未来的吃得健康转变。在这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企业之一的上海多利农庄就独树一帜,多利农庄一直以来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并致力于打造中国都市有机农业第一品牌,使得农业再也不是原始的种植收割过程,更成为了一种创造健康生活的时尚,迎合了高端人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多利农庄这样的经营组织为有机市场带来更多新鲜元素,使农业生产向健康环保方面进行转换。目前,严重的农业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巨大阻碍,但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吃得健康,还可以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显露出来,可见对有机农业进行大力推广很有必要。因此政府需要鼓励农户大范围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走上有机农业发展道路。

(三)增加有机科研的资金投入。 

有机农业相比较传统农业最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传统农业主要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以农药化肥等防治害虫,劳动生产率很低,很少有技术方面的应用。而有机农业则是从多方面运用了科技的成果,无论是种植还是生物防治都通过技术途径。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除了现有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还需要加大对有机农业的相关技术研发力度,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有效提高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农民加入到有机农业的行列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对我国国内有机农业消费市场的打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引进成熟“生态有机农业生物技术”,推动有机农业快速发展

广泛与国内在“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有实力企业合作,借鉴先进经验与管理模式,引进其高科技研究成果,快速实现降低“有机”成本,实现青海省“有机农业”快速推进,共同深度开展“有机化”课题研究与产业化实施,形成市场化运营,生产出符合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有机认证的产品,解决农民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与政府指导“有机化”能力不足的短板,让政府政策、方针与企业优势、农民积极性充分融合,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实现农业“有机化”经济效益正向产出,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为“青海省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农企紧密合作,迅速帮助农民在“有机农业”上实现增长、增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促进青海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五)增设国家制度保障,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同时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

 在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不容小觑。单靠零零散散的农民等个人和群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有机农业给农民带来了低产量、高成本等很多的考验。但另一方面有机农业对于环境保护却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弥补农民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的付出,增加有机生产农户的资金补贴,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及制度保障,使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关部门以及进行有机农产品种植的农民无后顾之忧,积极投身于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建设中。同时, 政府还应该扮演好市场的监管者的角色,建立健全组织监管机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