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科学素质也称为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具备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十三五”发展目标是建成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区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 2006-2010-2020年 ) 》办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发布,青海省“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进展符合《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 2016-2020年 ) 》确定的预期要求,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有效,科普基础服务能力有新的提升,科普信息化建设有新突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5.59%,超过4.50% 的“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呈稳步增长趋势,但与西部地区8.44% 的整体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青海排名末位),与全国10.56% 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低于2015年6.20%的全国总体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上海和北京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4%)。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要论述,进而推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大力推动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省《纲要》实施工作存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增长相对较慢,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弱化、经费投入不足、公民科学素质区域差距明显等短板和弱项。
一、现状与问题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公民科普素质和科普能力高度相关,这揭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十三五”以来,源于科普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多,科普基础设施和科学教育环境的明显改善,青海科普能力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科普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国内原创性科普资源依然短缺,科技工作者主动开展科普的观念和意识不强,科普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影响力有限,社会科普氛围不足,公众主动接受科普的意识不强,科普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激发等。
建议:
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较低会给青海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未来我省科普能力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推进青海可持续的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有效的提升。
1.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创新动力源泉,促进科技成果共享。
2. 坚定科普能力建设的文化取向,大力建设科学文化,营造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
3. 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大力推进科普产业发展,使之与科普事业并举,打造科普能力建设的双翼。
4.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新媒体科普渠道和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科普信息化的提升。
5. 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科普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十四五”科普工作要面向青海全民的实际生活需求提供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