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强全省院前医疗紧急救援服务、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和重点专科能力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1-03-01
字体:【 打印本页

一、背景资料

(一)初建阶段。1992年,我省依托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了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1996年,该中心更名为青海省急救中心,是当时我省唯一一所院前急救中心。

(二)建设阶段。2002年,依托青海省急救中心成立青海省120指挥调度室,负责西宁地区120急救调度指挥,依托西宁地区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13个急救分站,完成西宁地区院前120急救网络建设。2005年青海省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挂靠省急救中心成立,2013年,完成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建设,西宁地区21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加入院前急救网络。西宁市7个辖区实现院前急救指挥系统建设全覆盖。

(三)发展阶段。2014年以来,各市州120急救指挥分中心挂靠在各市州人民医院成立,依托省卫生专网与省120指挥调度室联网建立了全省院前急救网络。2019年省委编办正式批复成立机构,名称为“青海省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挂靠省人民医院。其他各市州120急救指挥分中心仍挂靠在市州人民医院。2016年以来,各县级急救中心挂靠县级医院成立县级急救网络。目前,全省省、市州、县级急救中心均挂靠医疗机构。有1个省级院前医疗紧急救援中心,8个市州级急救指挥中心(含格尔木市急救中心),39个县级急救中心,共有61家医疗机构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包括西宁地区18家医院(含4家县级医院),7家市州级综合医院、格尔木市人民医院,35家县级医院。省级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有两个方面职能,一是作为我委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省医疗紧急救援的指挥,承担各级急救中心前医疗急救医疗质量控制;全省院前急救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宣传与急救技能培训、组织地区间的急救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协助公安、消防等应急联动机构对所属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负责收集全省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有关信息,按规定做好急救信息与资料的登记、汇总、统计、报告和省卫生健康为交付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长途监护转治工作。二是承担西宁地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任务。负责西宁地区“120”医疗急救电话受理及出诊调派、日常医疗急救、各类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各类大型活动医疗保障。调度西宁地区18家医疗机构(11家省级医院、3家市级医院和4家县级医院)开展院前急救等救援和医疗保障任务。市州级急救指挥中心。除西宁地区外,7个市州有8个急救中心(格尔木市单独设置),市州级救援中心是我省医疗紧急救援网络的枢纽。急救中心接受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业务指导,大型、跨地域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接受省卫生健康委调度指挥和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业务协调;负责辖区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急救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考核、业务交流活动和其他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和社会公众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初级急救培训;负责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重大活动及上级部门指派的其他相关任务提供院前医疗保障服务等。同时负责本地区负责“120”呼救信息的处理;人员、车辆的调度、急救监测信息处理和报告、通信及计算机网络运转维护,收集报送辖区内院前医疗急救有关信息等工作。县级急救中心(站)。接受各地区急救中心的指挥中心业务指导,大型、跨地域紧急医疗救援任务;负责本单位急诊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业务指导、培训等活动,参加县域其他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开展的活动。

二、突出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省已初步建立了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急救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但各地的医疗急救组织机构仍然不够健全,整体发展滞后。

(一)管理模式滞后。全国各地除我省外,其余省会城市的急救中心均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直属独立建制机构,其运行资金由省级财政保障。我省西宁市地区成立机构“青海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但人员和机构挂靠省人民医院,其他市州120急救指挥分中心也挂靠医院,日常运行资金主要由医院承担。各级急救中心和急救站也是挂靠于当地医院,无经费来源,日常运行资金由医院承担,投入资金有限,不能保证120院前急救的可持续发展。以省120急救指挥中心为例:现有人员13名,其中主任1名,计算机维护工作师1名,MPDS质控员1名,调度员10名,13人的年工资支出120万元,120系统维护运行支出110万元。

(二)能力建设滞后。由于财政保障经费不足,人员配备和院前急救能力总体不足,规范化管理程度不够。总体上,规模较大的医院,院前急救能力相对较强,规模小的医院能力较弱。部分州指挥分中心120急救处于停用状态,玉树州因费用问题已停用6个月,果洛州分中心下属6个分站已断网1年,海南州分中心服务器已烧毁4台,黄南州分中心网络停用。同时,急诊急救综合服务能力、重点科室建设、院前和院内信息共享信息能力参差不齐、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急救网络布局不健全,不能完全遵循就急、就近、迅速、高效的原则施救。院前与院内重点科室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急救统筹协调医疗资源能力不够,危重病人救治及时性不足,有效的协同能力不强。2014年建成了全省120院前急救网络,全省救护车车载使用移动2GAPN组网,现2G网络已濒临关闭,信号基站不够,加之各地对于120维护不到位,网络断网频发。果洛州分中心下属6个分站已断网1年有余,海南州分中心服务器已烧毁4台,黄南州分中心远程会诊网络规划不够,经常断网。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衔接。

(四)从业人员及能力不足。按照国家规定,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和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和在岗护士的75%,各地各医院均存在急诊急救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急救服务能力的提升,无法完成大、急、危、重急救任务。同时,州县急诊科存在科室人员培训机会少,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三、情况分析

(一)人员情况。2019年,全省参加急诊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1547人(表1),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21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的有373人)。共有医疗护理员84名;非专业人员209人,其中调度员48人(其中6人有编制,其余人员为聘用人员),驾驶员126人、担架员13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387人、注册护士918人,注册药师16人。

(二)救治中心业务工作。2019年,全省医疗机构急诊科门诊量66.1万人次,急诊科住院8.2万人次,急诊住院病人占急诊门诊病人的12.41%。全省院前急救(120救护车)出诊8.79万次(表2),有效急救6.9万次,占急诊科门诊就诊患者10.44%。急救疾病构成: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36.33%,创伤占26.4%,消化系统疾病占10.25%,呼吸系统疾病占7.92%,儿科疾病占11.04%,妇产科疾病占6.12%,其他疾病占1.94%。同时,急救中心承担各类大型活动、国家督查、各类全国和全省考试医疗保障出动救护车辆369次,医护人员和司机1108人。参与自然灾害11次、公共卫生事件123次、事故灾难409次、社会安全事件18次。

(三)医疗急救机构主要设备配置情况。一是医疗急救车辆配置情况。参照《标准》要求,每县级急救机构以5万人(2019年前标准)应配置一辆急救车为最低标准。由于我省地域宽阔,有些地区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过大,导致救护车负荷加重;加之救护车使用年限较长,救护车的常年不间断使用,车况较差存在隐患。但从调研情况开看,大多数急救机构仍处于医疗急救人员短缺、急救设备简陋的窘境之中,难以进行医疗急救设备改进和急救能力建设。

二是设备配备情况。按照《标准》要求,急救救护车应该配备便携式呼吸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铲式担架等车载设备,但从调研情况看,县级医疗机构救护车车载设备拥有情况层次不齐,配置数量不足。县级医疗急救体系整体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系统配置不全,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急诊力量普遍薄弱,急救设备老化、落后,急救物资储备不足,急救车辆配置地区间差异明显、缺口较大。

四、具体建议

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全省院前医疗紧急救援服务、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和重点专科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