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9-02-11
字体:【 打印本页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8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较好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结构优化、后劲增强、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青海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5.2亿元,增长7.2%。农牧业丰产丰收,一产增长4.5%,粮油产量稳定,菜肉小幅增长,冷水鱼稳中有增。工业基本面平稳,规上工业增长8.6%,33个大类行业中21个保持增长,工业用电量、货运量分别增长7.1%、5.4%。服务业增长6.9%、占比达47.1%,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电信业务量增长1.6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8%,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8.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财政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公共财政支出1647.5亿元,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重大任务资金需求。印发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三年工作方案,协调融资160多亿元应对重点企业债务兑付风险,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582.4亿元,工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稳步增长,成功发行首单绿色金融债,聚能钛业登陆“新三板”。价格运行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

  ——供给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5.5%、21.2%,比亚迪锂动力电池一期、青海铜业10万吨阴极铜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国电投N型电池、大美煤业尾气制烯烃等132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以锂电、金属合金、光电、新型化工、光伏制造及电子信息五大板块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规划获批,国内首个单体最大储能电站并网投运,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50.9%,签订青电送苏、送鄂框架协议,“绿电9日”再次刷新清洁能源连续供电世界纪录。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增3家重点实验室,新登记科技成果518项,申请专利增长43.7%,科技型企业达415家,单模光纤预制棒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盐湖氯化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锂生产线贯通,德令哈光热发电项目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空白。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体育、健康、养老、信息等产业稳步增长。农牧业从增产转向提质,组建优质农产品、枸杞、牦牛、三文鱼等产业联盟,专业合作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成功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高原、绿色、有机、富硒等品牌效应明显,“三品一标”产品达880个。

  ——投资消费协同拉动。逐月分解倒排投资任务,集中督导、定向施策,实施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和“项目生成年”活动,谋划储备“百项万亿”重大工程,出台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建成格敦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主体工程,西成铁路前期取得重大进展。开工尖扎至共和、扁都口至门源高速等公路,建成大班公路、西塔高速改扩建、西宁绕城环线大湟平段、西宁凤凰山路等公路,“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6871公里、便民桥梁204座,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畅通水平全面提升。开工贵德通用机场,祁连机场通航运营。开工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通道—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750千伏海南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海西、海南2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成750千伏海西至青海主网通道能力提升工程。“引黄济宁”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二期、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工程有序展开,黄河干流防洪工程、黄河沿岸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注重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出台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推进供应链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举办香港“青海商品大集”,建成京东•青海扶贫馆等省级电商平台,开通西宁—南京全程冷链示范线路,消费业态多样、供应丰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电商交易额增长24.2%,网络零售额增长26.9%。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推进,5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4项。制定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落地实施,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河湖长制提前一年完成改革任务,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通过国家技术审核,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成,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业权全部注销。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扎实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建成“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三江源二期、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进展顺利。承办全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启动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完成营造林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6%,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开展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专项行动,淘汰燃煤小锅炉789蒸吨,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4%,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全面达标。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9万吨煤炭产能关闭退出,一批新增长点培育壮大,减免企业税费105.3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省、市州、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展开“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政务服务,公布省级部门和单位“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目录,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67%,为西北最少,非行政许可审批实现清零。基本完成省级机构改革,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优化。工商登记实现“四十一证合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增规上企业44户、中小微企业1010户。省属企业“3+10”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企业改革脱困工程效果显现。推进财政零基预算和存量资金“清零”行动,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农垦改革、土地确权改革、国有林场改革重点任务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稳步推进。出台《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建设西宁综合保税区,与沿海沿边地区建立大通关合作机制,成功开行首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举办哈萨克斯坦青海品牌商品展览会,自营产品出口增长21%。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成功举办青洽会、藏毯展等展会,参加首届进口博览会并取得良好成效,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50亿元。对口援青升级加力,签订实施六省市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援青资金16亿元、援助项目近400个。

  ——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圆满完成,向全省人民的承诺全部兑现。有望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526个贫困村退出、17.6万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十三五”总工程量的97%。就业大局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3.9万人次。完成社保提标扩面任务,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指导线,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开展青南支教,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6.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3.8个和4个百分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开启“部省合建”青海大学、“省校共建”青海师大新模式,省属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全覆盖。深化综合医改,深度开展青南地区支医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就地就诊率达80%以上,包虫病等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成效明显。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环湖赛、国际冰壶精英赛和省运会,12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建成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和16个美丽城镇。茫崖、冷湖行委撤并设市。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3.05万套,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2万套,改造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食药品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社会和谐稳定。

  在形势错综复杂、困难压力超预期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始终保持定力,坚决顶住压力,充分激发活力,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稳扎稳打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切实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意见,聚焦目标、迎难而上、担当尽责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持续攻坚、锐意进取的结果。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目标导向,坚定发展信心,注重主动作为,狠抓工作落实,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坚持抓早抓实,稳定经济运行。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两次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部署,成立完成目标任务推动组,制定地区部门落实清单,强化调度,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力促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督导落实。主要领导强化担当,靠前指挥,亲赴各地督导调研,现场研究部署,深入检查指导,压实责任,推动形成了全省一盘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落实“710”工作机制,精心组织“百日攻坚”“黄金季会战”“夏秋季攻势”和“收好官、开好局”专项行动,创造性开展“四个奔着去”大抓落实活动,以国务院大督查为契机破解难题,有序有力推动工作落地见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定地方性法规4部,438件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27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省发展面临不少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不会改变,国家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兰西城市群、乡村振兴、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支持四省藏区发展等领域不断释放新的政策机遇,特别是继续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是省委省政府治青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凝聚起全省各族人民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强大合力。三是我省自身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增长动能加速转换,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对外开放范围扩展层次提升,资源、资本、劳动力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迸发强大活力。

  但同时,在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工业结构调整阵痛凸显,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效需求缺乏支撑,投资、消费快速增长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价值和潜力尚需充分挖掘;居民增收渠道较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将对我省外贸及就业带来新压力。我们要正视困难,直面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201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的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动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

  建议201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力争达到8%,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面加强,湟水河出省断面保持Ⅳ类水质,节能降碳、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

  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有大量的硬骨头要啃,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要应对,压力不减,难度不小,需付出艰辛努力。

  三、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措施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必须统筹兼顾,既要稳固局面,切实把中央“六稳”要求落到实处,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要抢抓机遇,全面落实“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新青海建设再上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有效提升产业链水平,缓解企业困难,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土地、金融、创新、人才等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实施一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促进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加快编制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推动盐湖化工向系列化、高品质化、多样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进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大力实施盐湖集团500万吨钾肥挖潜扩能改造、“2+3”碳酸锂、60万吨烯烃、夏日哈木镍钴矿采选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实施高原特色轻工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青稞酒、高品质牛羊肉、枸杞、藏毯、民族服饰及特需品,促进特色轻工业提质量、上档次、扩规模。着力壮大一批优势企业,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落地一批综合效益好的延链、补链项目,力争培育新增规上企业40户、中小企业1000户。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建设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海南海西两大“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启动青海至华东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核能开发利用前期,开展提高光伏转化率、延长光热储能时间、大规模远距离清洁能源输电等重大技术攻关,构建水光风核热互补清洁能源体系。加紧研究推动清洁能源供暖,因地制宜,统筹利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做好干热岩、页岩气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研究,继续开展可燃冰科研工作。大力发展金属合金、有机化工、电子信息、动力储能、光电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推动向高值功能化方向延伸。全面开工比亚迪二期14吉瓦时动力电池、海东8吉瓦时动力锂电池和隔膜纸等项目。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为方向,构筑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加快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和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产业培育壮大、数字服务创新突破、数字工业试点示范、数字政务推广应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等领域打造标杆。建设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大美青海生态云、昆仑警务云,力争实施国家级大数据灾备中心项目。积极推进5G商用试点,实现网络提速降费。实施军民融合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军民两用高端机床、高寒地区特种电源等产业。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诚信体系,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持有股权,搭建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加大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的支持,把首台首套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好创新发展行动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锂产业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火星模拟基地、国家天文望远镜等项目,积极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活动。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小巨头企业5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升级各类“双创”平台载体,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创新创业,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实施“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完善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保障服务政策,规划建设人才公寓。

  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减少行政审批,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切实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降低社保缴费率,稳定缴费方式。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公开一批典型案例。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增信措施,降低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输配电改革,改进电网成本监管,推进形成青海“电力特区”。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协调降低公路、机场、铁路等收费,减少物流成本。

  (二)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

  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把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优化企业资产配置,落实好“一企一策”风险处置方案,对有市场、管理好、符合政策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和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重点企业债务兑付风险。有效防范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开展涉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避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落实好防范化解地方债政策措施,严控增量、化解存量、把握好度。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区分轻重缓急,严把建设规划关、项目审核关、投资计划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预期和购房行为,防止房价出现异常波动。

  认真做好精准扶贫。持续在“八个一批”和“十个专项”上聚焦发力,注重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全省剩余的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做好中央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发现问题整改。聚焦深度贫困,集中资金、项目和政策举措,重点解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推进牦牛、青稞、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五大扶贫产业,实施50个乡村旅游项目。瞄准特定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探索建立特殊类型贫困家庭长效脱贫解困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研究出台贫困边缘户群体的帮扶举措。

  推动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落实好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强化铁腕治污力度。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强化联防联控,稳妥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因地制宜推动“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供暖,持续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管理,确保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管护,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管控修复。扎实开展“绿色细胞工程”,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出行。构建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启动城市垃圾焚烧处置项目,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州、示范县。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和规划,在抓好27个村试点的基础上,再确定扶持25个村开展试点示范。稳固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远程储备,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重点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渔业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带,推进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示范省建设。持续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力争认定1个国家级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启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种养殖,实行农牧渔全链条标准化绿色生产。开展牦牛、藏羊等重要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扩大牛羊肉、枸杞、冷水鱼等优质产品高端市场供应,力争牦牛、青稞、三文鱼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打造一批“青字号”特色农业品牌。有效防控处置非洲猪瘟疫情,坚决防止扩散,稳定畜禽产品生产供应。注重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完善支持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资本、人才、科技、理念下乡,培育10个产业强镇、打造20个“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产业。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支持主产区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树立推介10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庄园牧场,谋划建设乡村健康养老项目。加快益农信息化建设,推动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全面落地。组建10个“公司+农牧民合作社+基地+农牧民”产业化联合体,扶持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1万人,统筹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困难。

  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启动实施“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打造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推动由分散建设向区域连片整体推进转变,分类、梯次推进村庄建设。增加农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抓好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数字乡村等工程,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便民桥梁150座。保障农村牧区基本出行条件,鼓励发展乡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1000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整治项目,加快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完善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推进东部农业区散煤替代。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驱动、智慧农牧业引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专项工程,加快马铃薯、油菜、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更新提升农牧业技术装备。加快建立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好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渠二期、蓄集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把“引黄济宁”工程作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破解兰西城市群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生态和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前期,力争年内开工。推进湟水南岸灌溉、“三滩”引水生态综合治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香日德水库及灌区、“引通济柴”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推动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工程。

  (四)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抓好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申报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筹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和“世界自然遗产地论坛”,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省域空间规划,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试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整合自然保护地布局,加快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建立“三线一单”管理机制,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和综合监控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常态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开展生态环境科普“五进”、环保大讲堂、绿色创建等活动。

  抓好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谋划三江源三期、祁连山二期等新项目,抓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专项工程,深入推进木里等矿区生态恢复。规划实施湟水河全流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打造湟水沿岸宜居带、景观带和生态走廊。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努力建设格尔木、都兰、大柴旦3个国家级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抓好国土绿化,重点开展构建河湟绿色屏障、重点工程造林绿化、城乡绿化美化、高标准绿色通道、全民义务植树等八大行动,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

   (五)积极扩大省内需求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深化“项目生成年”活动,实施补短板提速、前期攻坚和审批破冰“三大工程”,努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加快建立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协调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储备通报,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脱贫攻坚、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保、社会民生、能源、交通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建成投运格敦铁路、格库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开工西成铁路,推进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前期,开展西格段高速铁路前期研究。积极打造“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连通”的公路网络,建成京藏高速扎倒段、曼大高速克图至大通段,加快建设西宁至互助、加定至西海至察汗诺、扁都口至门源等高速公路及河南至鄂尔哈期桥青甘界等公路,开工化隆至循化、油砂山至青新界、格尔木至茫崖等高速公路及盘坡至大通河等公路,实施畅通西宁升级版,打造幸福西宁绿色交通。建成贵德通用机场,开工西宁机场三期、青海湖机场、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力争开工都兰通用机场。实施“百项万亿”重大工程项目和310项重大前期项目,提高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包装引进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加快投融资服务引导转型,对各类投资审批事项实行“一码运转、一口受理、一网通办”,大幅压减评价评估环节和审批时间。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依法合规采用PPP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严格兑现合法合规的政策承诺,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积极拓展消费新增长点。瞄准消费升级势头,制定出台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以培育优质限上企业、提升品质消费、促进节日消费、开展居家服务为抓手,支持各市州打造特色街区和高品位步行街,树立一批家庭服务品牌。实施优质消费升级增效行动计划,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区、放心消费品牌创建活动,办好“地方特色小吃大赛暨西宁美食节”,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月”“购物节”等活动,打造青海老字号和特色新品牌。创建全域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规划建设十大旅游知名景区、十个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察尔汗盐湖旅游资源开发、青海之窗文旅城、循化撒拉尔水镇、唐卡艺术风情小镇等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景点、精品线路、一流景区。大力发展自驾车旅游、乡村旅游、藏区旅游、工业旅游、体育健康旅游、智慧旅游。全年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依托独特的消暑避夏、民族医药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康养产业,促进医养融合。探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引进阿里巴巴国际站,加快申报海东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青海原产地商品天猫官方旗舰店”,建成一批市州级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和县级综合服务中心,力争电商交易额突破8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350亿元。完善物流枢纽网络,加强公铁转运站等公益性、准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西宁、海东申报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完善社区生活便民服务体系,鼓励社区商业体系化发展,探索发展新型服务。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家政等服务业发展。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把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作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着力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柴达木东西呼应的核心增长极,兰青—青藏(西格段)—格库铁(公)路为主线横贯东西、侧翼相连的经济发展轴,三江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共同构筑的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形成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统筹东部、柴达木、环湖、江河源四大片区协调发展。实施好兰西城市群“1+N”政策,推进都市圈建设,研究打造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平台。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大西宁”,推进多巴新城建设。不断完善海东城市功能,支持河湟新区加速崛起,努力打造全省副中心城市。支持海西加快发展和转型,在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上迈出新步伐。推进环湖地区特色化、城镇化发展,抓好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支持青南地区打造绿色“江河源”。加快实施藏区“十三五”规划项目,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编制我省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打造湟水生态经济带。

  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制定出台《全省城镇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年内召开城镇工作会议。有序推进同仁、共和、贵德、海晏、玛沁5县撤县设市和湟中县撤县设区工作,实施10个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推进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缓解“停车难”问题。提升城市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力度,增加居住证公共服务项目,统筹推动进城落户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园区改革创新。促进全省生产力布局向园区倾斜、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流动、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化园区形态和布局,促进优势互补、集聚集约、错位发展。支持园区设立专项科技资金、绿色低碳循环资金,推进园区向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促进园区开发主体多元化,丰富“园中园”“官助民办”等多种开发模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多元化增长极。

  (七)持续激发市场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证照事项,探索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事通办”“不见面审批”改革,推进跨部门、跨层级审批事项网上协同办理,省级实现网上可办政务服务事项不低于90%。加快打造一网全贯通、事项全覆盖、流程全优化、承接全落地的市州、县、乡镇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全覆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成市州、县区机构改革任务。深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央企参与我省地方国企改制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启动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实施财政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规范政府定价管理方式,加快放开竞争性领域价格,深化水电气运等领域价格改革。推进公车、盐业、林业、供销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全力落实好国家在减轻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题、完善环保治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政策,制定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市场主体发展促进年活动。落实好国家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等措施,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提升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技术装备、智能制造、能效环保和安全水平。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形成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实施净化市场专项行动,探索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积极开展试点,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办好2019年全国工商联常委会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扩大青海影响力,吸引更多民营企业来青投资兴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政策、法治、市场和投资环境。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实数据、摸清家底。

  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密切跟踪中美贸易摩擦对我省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研究应对预案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完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贯通俄罗斯—欧洲、中亚—西亚、南亚三条青海绿色通道,打造以青海为起点的“一带一路”盐化走廊,办好“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会、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积极筹划清洁能源论坛、首届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强化西宁、海东、格尔木三个节点城市外向型经济功能,加大六大出口基地建设力度,认定1—2个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培育壮大具有代表性和牵头作用的外向型企业。稳定藏毯、民族服饰等传统产品出口,扩大枸杞、藜麦、牛羊肉、三文鱼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引导电力、光伏、有色金属等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通关一体化合作,完善西宁机场口岸基础配套,积极推进青藏国际陆港、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省际间、区域间的协商合作,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取得突破。坚持内外资并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大入青、引优入青、引新入青”,充分发挥青洽会、环湖赛、文化旅游节等展会赛事作用,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低于上年。落实省党政代表团赴援青省市学习考察成果,召开支援帮扶工作协调推进会,推动支援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新成果。

  (八)发挥财政金融支撑作用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政策机遇,有的放矢、积极争取,努力实现中央各类补助较快增长。培育税收增长点,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完善资源税相关政策,跟进落实国家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等改革。严格落实中央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深化“营改增”改革,坚决防止收取“过头税”、乱收费等行为。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限额实现较大突破,统筹把握好债券项目安排。优化支出结构,保障脱贫攻坚、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重点投入,扩大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即期拉动作用。清理整合专项资金,统筹部分小散碎、结余过大、使用不规范的项目。用好用活政府引导基金,整合设立大基金,撬动更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压缩一般开支。

  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继续争取差别化政策,提升融资对接服务能力,以设立基金、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鼓励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3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引导推动中小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发展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消费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新业态,稳妥推进农信社改制。探索建立企业债券省级风险缓释基金。推动绿色债券融资,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探索在青海股权交易中心开设生态板。认真抓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推广“双基联动”,稳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下沉网点、延伸服务。

  强化财政金融联动。依托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先期投入,放大财政资金倍数,加大对重大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调整完善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直接投入模式,探索推广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等新方式,撬动信贷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经营性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分领域、分行业开展银企对接,切实纾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九)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就业增收。推动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加大公益岗位挖潜,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招聘。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育壮大“拉面经济”等青海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发展“虫草经济”等特色原生产业。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去产能分流职工、残疾人等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密切关注受中美贸易摩擦传导影响大的企业,落实失业保险待遇或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落实好国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划纲要和促进居民增收行动计划,实施收入提升行动,执行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拓宽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办好民生实事。按照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地区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启动实施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完成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脱贫攻坚目标,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布局结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增加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职业教育等投入,筹划新建一所科技类本科大学。组织召开中藏医药发展大会、卫生援青工作会议,加快建设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省人民医院城北院区等项目,开展社会办医示范行动,强化短缺药、低价药、抗癌药、儿童用药保障,加大农牧区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职工医疗救助力度。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广播电视收音机进帐篷、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工程,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支持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争创全国运动健身模范市州、县区。落实三年棚改攻坚计划,改造棚户区1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3万套。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1.5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如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抓好“菜篮子”建设,优化中小型蔬菜批发市场布局,跟踪分析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统筹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抓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工作,重点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极端情况下的能源应对预案,确保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民生用能不出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预警平台、救援队伍、保障设施建设,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食药品安全监管,抓紧建设追溯体系,整治突出问题。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细做实预案,有效应对地震、春旱、洪涝、雪灾等灾害。

  各位代表,201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指导监督,积极听取省政协意见建议,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扎实推进“一优两高”,埋头苦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青海解放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作出新贡献!